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绳结艺术是与历代宫廷如意共生的艺术

(2016-05-06 20:38:00)
标签:

绳结艺术

宫廷如意

分类: 文化传承
中国绳结艺术是与历代宫廷如意共生的艺术 http://s12/mw690/001mNs3aty71tloS5VFfb&690

          最近,有人希望我详细的介绍非遗中国绳结艺术项目传承的来龙去脉,作为专门的课题来论证,我欣然答应了。

          中国绳结艺术是指中国人编绳子结构的艺术。简称中国结。结字当结构解。
               http://s6/bmiddle/001mNs3aty71tDVxxGt35&690


 

    绳子结构的艺术要追朔远古(五千年或更久远)结绳记事的历史,在有文字出现以前,我们的祖先用纤草编结扣来记录数量和事物,赋予了绳结契与约,情与事的文化内容。自此华夏民族有了绳文化。我们的汉字篆体的书法是线条;绘画也是具像的白描图画;就连中国人的姻缘也是月老一根红线牵来的。绳文化在我们身边情缘悠远。

                 http://s1/bmiddle/001mNs3aty71txGpSso30&690

 

    绳子结构艺术的代表,当属传统的盘长结。它是祖先游牧生活的印记,最早认知是从动物的肚肠,故千百年来它还叫盘肠结。盘长结是有六个面,立体的网状绳结构,绵延不断,通顺回明,故为佛家吉祥八宝法器之一宝,有大吉大利之意。盘肠结是一个一根线编到底,双面呈现网目状的绳网结构,故而我们接触的互联网的“网络”一词也是从这里来的。

 http://s3/bmiddle/001mNs3aty71tE4XVLk82&690

   
    古代的络子就是绳结。《红楼梦》35回里有介绍梅花络的内容,明清时它叫络子。故宫现存两千多柄宫廷如意,尾部都配有结和穗装饰,这是古代缨络文化的传承。缨就是流苏,络就是绳结。绳结艺术是与宫廷如意共生的艺术,因此还是历代宫廷女红(工)技艺的精典传承,有高贵的身份。在《宫女谈往录》一书里,慈禧身边为她点烟的宫女容儿有对络子身份的详细记述。

                                     http://s16/small/001mNs3aty71tA6j2Wj2f&690           http://s5/small/001mNs3aty71tykBHXCb4&690

 

http://s6/bmiddle/001mNs3aty71tEhEYxDa5&690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作为服饰文化主角的缨络艺术也淡出了历史。一百年的历史变迁,这门手艺流落于民间,最终在本邦裁缝那里继承了下來。现在高档的旗袍和唐装,就出自本邦裁缝的传承技艺。李钉从六岁跟祖母学艺,祖母吴恩惠是本邦裁缝世家的传承,这对李钉一生的艺术追求影响极大。

http://s1/small/001mNs3aty71tAUw19K20&690

http://s9/bmiddle/001mNs3aty71tAWjGas78&690

   

 

 

      2009年,李钉入中国结艺网,在中国结论坛任两版块版主,网名绳缘。

      20115月李钉牵头办中国结论坛首届世界级绳艺界交流大会,北京迎来了两岸及世界各地二十多个地区的绳艺界代表。台湾顶级绳结大师杨朝宗先生在会上正重声明:“中国结的故乡在北京”。自此,每年中国结艺网在各地都轮流开交流大会,推动了绳结艺术的广泛传播。到目前,中国结艺网已有注册会员58万,各地联谊会31个,海外2个。在全世界有很大的影响力。

    http://s8/mw690/001mNs3aty71tAq1Y0Lf7&690

 

 

 

    中国绳结艺术象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承袭自新石器时代祖先结绳记事的传统,数千年来由实用走向审美,并赋予各种吉祥的寓意,它就象祖先传下来暗喻的密码,包括中国人种种的期许,祝福和深长的情意。

                                                                            

                                   http://s4/bmiddle/001mNs3aty71tAw7dpF73&690



 

   鉴于中国绳结艺术是与宫廷如意共生的艺术,在此我准备用一些篇幅专门介绍宫廷如意和它的纓络装饰。只有知道了它的前世,才明白它的今生,我们的传承才能正本清源。非物质文化的遗产,才不会失去传承的历史脉络,本民族的文化才真正是世界的民族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