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上海市教委推出一年级新生“零起点”教学新规,要求老师不得随意拔高教学要求,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事实上,许多家长都会让孩子在上学前掌握很多知识和技能。让孩子“零起点”进入小学,你敢吗?
反正我不敢。
我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我写下面的文字,纯粹是为了别人的孩子。
一个同事不信邪,坚持让孩子放养,不上任何课外班、辅导班,自己也不教孩子。结果孩子一上小学,傻了。他也跟着傻了。老师讲啥,孩子都不懂。说真的,连坐都坐不住。忽忽悠悠过了大半年,还是一窍不通。接下来,同事顿悟、彻悟。领着孩子到处跑,自己大小空教,白天晚上地加班补。呜呼: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遥想当年,儿子小的时候,我也没把提前学点啥当回事儿。心想自己的儿子差不到哪里去,肯定错不了。儿子考试分数不高,我以为题难。偶然一次和他的童鞋聊天,才知道人家早就把这学期的功课学差不多了。怪不得人家考试时总是遥遥领先呢。结果,小姑娘三年级时就上了某校少年班,儿上初中时,人家就上高中了。儿还没上高中,人家就上清华了。乖乖,我可没看出小姑娘有什么超常来啊。于是,我领悟到,哪里有什么超常啊,除了勤奋之外,最多是超前啊。
人从出生之日起,就会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就会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一般而言,接受的信息越多,孩子成长越快;学到的知识越多,孩子就会越聪明。如果有正确的引导、科学的帮助,孩子不会枉费光阴,健康的成长。所以,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适度地教育是必要的。当然,这种教育不仅仅是指课本知识,也不仅仅指按照小学的教学大纲来。
如果不预习,上课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这是个普通的道理。那么对于学龄前儿童,适当地为上小学做些心理上的、知识上的、习惯上的准备,都是必要的。否则,突然一下子进入到小学的环境里会发懵的。即便是慢慢会适应的,但缓苗期的损失也是很难计量的。
凡事都不能脱离国情。中国的事情多数是僧多粥少,教育资源、特别是优秀教育资源稀缺是现实,竞争激烈也是现实。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提前、超前,是途径和方法之一。俗话说,笨鸟先飞早如林啊。何况咱也没那么笨吧。但你再聪明,不学,肯定不会。晚学,肯定晚会。所以啊,别瞎耽误工夫,赶紧学吧。
有一种论调,是孩子嘛,就是要玩个痛快,就是要有一个欢乐的童年。但家长们一定要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人之计在于童啊。在当今环境下,如果你真敢给孩子一个欢乐的童年,那么他就不会有欢乐的少年,也就不会有欢乐的青年、欢乐的中年和欢乐的老年。
据我归纳,不少考试的题目难度大体有三。三分之一是送分的,想和不想都能得分;三分之一是基础的,只要细心点、认真点、没有太大的失误,就能得分;剩下的三分之一,就是难的了。分数就是靠这三分之一拉开的。难度大是自然的了。难在哪里?主要难在没学过。所以,如果你想得这三分之一的分,只能提前多学点。否则,基本甭想。
记得一次考完试,儿子很沮丧。为啥?最后一道题问的是圆锥体的体积。但老师还没有讲底面积乘高的三分之一啊。如果白白丢了分......
其实,原来我也不信这个邪。一位同行的小闺女想进一所名气大点的小学。没料想学校面试的结果,这孩子的成绩在平均水平之下。我问这么点的孩子怎么就分ABC了?校方说,一个教室就能摆那么多张桌子,我们当然要优中选优了。没办法我只得开导家长,抓紧补补吧,很快就会能赶上的。
当然,我也不主张学得太早。一年轻同事的孩子才一岁多,就已经上了多半年的辅导班,真的太早了。估计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我也不大主张,提前学的都是课本的知识。提前学的,最好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广度和深度,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学校、不能靠老师。
还有一句话要和家长们说,什么都可以试验,就是小孩子的事儿不行。多数平民百姓就有一个孩子,一旦失败了,就是百分之百。这种失败是不可逆的,是不能重复的。如果您赌气、发狠、就是不让孩子学,一旦发现失误了,可没有地方卖后悔药啊!所以,教育的改革要慎而又慎,切不可一拍脑袋就决策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