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的课多为大课,每次课限选的180人都能达到。每次上课,我总是把我的邮箱、电话等联系方式都告诉大家,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同学和我联系。甚至有些第二次选我课的同学见了我,还会一低头就闪了呢。我并不觉得同学们不尊重我,也不认为自己缺少亲和力,而是在许多同学看来,和老师的关系就该是这个样子。其实,真的错了。
上了几年大学,连老师都认识不了几个,或者没有几个老师认识你,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和老师互动,是向老师学习的基本路径。大学,首先是大师之学,和大师学。不管说大学里的老师个个是大师,或者说有些老师离大师还差得很远,但多数老师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还是有一些可学之处的。退一步讲,即便他(她)真的不怎么样,也可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反面的教材吧。
向老师学习,不仅仅是课上听老师讲。何况即便是课上,也需要和老师互动才能更好地学习和领会呢。有的同学,身在曹营心在汉,老师的话根本就没听进去,下课就跑了。这样的学习效果恐怕不大好。当然,我们可以通过自学和其它形式完成学习,但如果是这样,还上这个大学干什么?
多结识老师,有助于扩展人脉,获得老师的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老师不仅仅给我们知识,还可以在许多方面给予我们帮助和指导。你距老师千里之外,即便是老师想帮你,也找不着你啊。更何况,现在的老师都忙得很,怎么可能上门求着帮你呢?
不少同学现在或许还没有意识到和老师接触的必要性,而是事到临头了,才想起来找老师了。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了,比如需要老师写推荐信了,比如想报考老师的研究生了。上轿时才扎耳朵眼,效果往往不好。没有平时的接触和交往,遇到事情时怎么张得开嘴呢?即便是求上门了,老师对你连印象都没有,怎么能谈得上使劲儿帮你呢?
和老师的互动其实并不复杂,建立一个紧密型的、健康的师生关系就足够了。千万不要把阿谀奉承、请客送礼那一套用上。个别老师可能会为之所动,更多的老师还是希望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切磋学术。
我常常告诉同学们,要想得高分,首先要让我记住你的名字。其目的,不外乎鼓励大家多和老师互动。在学校和老师都互动不起来,到了社会上和人打交道也会有障碍的。当然,有些老师对学生不够热情,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有时间时我们再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