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学习似乎就是指文化课。而学习文化课似乎就是为了考个好的分数。所以,培养出了许多好学生,只会考试,其它就不好恭维了。
人嘛,首先要活着,才能谈得上其它。活着,就需要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在中国基本上都不大重要。因为,这些事情父母都帮着做了。自己只需要学习、考试就够了。这种情况在国内可以混到老都没多大问题。可千万别出国,出了国一切就麻烦了。出国留学的学生恐怕都需要自己做饭。如果没有基本的生活技能,恐怕饿不死,也会很别扭。不少人在国外,其他也还好适应,就是这吃饭就够呛。自己能动手还好,如果啥也不会做,恐怕就难受了。别的不说,在国外呆过一段时间的孩子,独立能力应该会好些。
如果你准备出国,或者让你的孩子出国,那么就从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开始。

在里丁大学报到的新生里,有一位来自中国沈阳的男生。他高二毕业后到英国读预科。每年学费1万多磅,住学校的公寓约5000磅,粗算起来每年差不多20万人民币。单独的房间,单独的卫生间,八个人共用一个厨房。条件不错,但关于吃的一切都要自己动手,比如做饭。他说,每天一睁眼就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问他为什么到英国读大学。他说,国内的学生太多了,毕业后找工作难度也大。他希望有国外留学和短暂工作的经历,回国后可以增加点竞争的砝码。我担心,在英国一段时间再回国能否适应,他显然缺少思考。实际上,入乡随俗是必要的,但对于他国的文化等等也不必全盘接受。尤其是一些并不是十分优秀的习惯。有人告诉我,她去看望在英留学的博生生,人家送给她的礼物是一块月饼(早过了中秋节)和一根香蕉。估计这样的人再回到中国无论如何不能适应了。
几位西部的中学老师刚刚去了Rending的中学观摩。去了不同的学校感受也不大一样,甚至有很大差距。一位老师说,一个11岁的小女孩,问她对中国了解多少,她说知道长城、知道北京、还有计划生育。有的说中学老师压力大。一个老师每天晚上都要备课到十一二点,准备好多联系用的卷子。上课时学生干什么的都有,聊天的,抹口红的,把鞋子脱下来。一个学生上课时玩随身带来的小玩意,一位中国出来的老师把它没收了,还耐心地给她讲道理。结果第二天家长就了学校兴师问罪了。校长说,我们的努力在于让孩子喜欢学校,而不是学什么东西。据听课的老师说,孩子们的课难度不大,但面非常广。尖子生们不是书呆子,而是非常有情趣,会生活,会体操、游泳、舞蹈等等。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是这个年段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有些事情是不可比的。比如,一所学校从3岁到18岁,只有千余学生。而我们的学校哪个班没有六七十人?但老师们还是说,有些东西是可以借鉴的。比如,教学方法,比如对学生的尊重等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