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终于凉快了。
整整一个夏天,都是潮乎乎的。真不知道,以前人们是怎么称呼这样的天气的。如今,即便是没有洗过桑拿的人也知道,这样的天气叫桑拿天。
在这个夏天里,我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整理2008年以来自己撰写的、和大学有关的文章。秋天到来之际,终于告一段落。
不少大学人,对大学本身却缺乏研究。就说什么叫大学吧,100个人或许有100多种说法。大哲杜威在北京大学22周年纪念日演讲之际给出的大学之义是,大学的重要不在它所教的东西,而在它怎样教和怎样学的精神。它是活水的源头,不是贮藏财产的铁箱。

拼命考进大学之后,大学拿什么奉献给自己的学生?
最近,上海交大和《福布斯》杂志等都分别推出了最新的大学排名。因其对大学的理解不同,所以差别很大。比如,在上海交大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在《福布斯》的排行中位列第8。排名榜首的却是一所只有2000多名学生的小型私立高校——威廉姆斯学院。
据说,威廉姆斯学院成了黑马的最主要原因,是它的师生比例仅为1比7。在美国人看来,这“极其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归属感”。想想我们的学校,动辄就是数万人,且不说生师比大还是小,就说一两千名教师中究竟有多少称职的、多少人把心用在和学生交流上,都是个问号。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类小学院之所以首次凌驾于常青藤名校之上,规则的更改是原因之一。在今年评选中,取消了大学教授科研成果获奖情况这一指标。不知道这是不是从一个侧面证明,美国人心目中的大学还是应该以教学为首要任务。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欧盟教育界对上海交大的排名表示不满,认为其过分关注科研成就,忽视对人文素养的培养评价。

威廉姆斯学院1个老师只有7个学生
在我看来,大学大学,既大又学。大,自然是大气之大、大文之大、大师之大、大美之大、大爱之大,而不是大楼之大、大门之大、大手大脚之大;学,则是学习之学、学问之学、学用之学、学术之学、学生之学,而不是学历之学、学痞之学、学霸之学和简单的学校之学。两者的结合,使得大学既区别于其它社会团体、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企业商家,又有异于幼儿园、小学和中学。
现在的人们务实很多。没有多少人研究“大学”。那些个呕心沥血考大学的人,说不清大学到底是啥东东。那些个含辛茹苦供养孩子上大学的家长,只想着让孩子拥有大学生的头衔,也不怎么顾及大学的内涵和外延。至于大学圈里,也没有多少人真正在研究大学的本质和如何把大学办得更像大学。老师忙着工作量,忙着科研,忙着发表论文,管理者忙着总也忙不完的大事小情,学生们要么是埋头读书以继续读研、考博,要么就是刚入学就忙着找工作,要么就是社交、谈朋友,要么就是懵懵懂懂地混日子。
其实,我也好不到那里去,对大学知之甚少、缺少研究。办好大学是教育部和各位大学书记、校长的事情,也轮不到我们操心。但身为人父、身为人师,还是想和大学生们说点儿贴心的话,善意地提个醒儿,还是想尽力帮大学家长们排点忧,当然有时也忍不住对大学教育和管理发点议论。早就过了愤青的年龄,也不想好为人师,更不想一鸣惊人。没别的意思,就是想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对大学生的家长们提供点儿咨询,让我们的大学办得好些。
2007年一年,一天一博,我写了368篇博文;2008年起到现在,写了188篇教育博文。没人逼着咱,当然也没人求着咱,也没人给咱发稿费,反而是耗去了许多休息时间和精力。常常为写作的题目绞尽脑汁。之所以乐此不疲,就是为了那些辛辛苦苦跨进大学校门的学生们,就是为了那些供养这些大学生的家长们。
当然,我也感谢这个写作的过程。不仅仅帮助我思考,也拉近了和大学生、学生家长的距离,使我和其中的许多人成了知心的朋友。有些博文发表在北京日报教育周刊、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大学生周刊从2009年起为我开设了专栏。但我更看中博客,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和大家互动,最快、最直接地得到大家的反馈。
感谢大家。感谢岁月。感谢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