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青年周请来世界名校的学生与中国学生零距离交流。很多中国学生都能说流利的英语,但开场白却几乎一模一样:“我教你一首中文诗吧!”据说,这是主办方为一位中国学生提供的例句,却成了所有中国学生的“标准答案”。在场的外国学生不知内幕,还以为初识教人学诗是一种“中国礼节”呢。
我们是人。但还是幻想有双翅膀。于是有了飞机,代替我们在蓝天上飞翔。于是有了北大校园里这样的作品。做飞翔状,比例很小,看起来还真有点飞的味道。可惜,还是要有根柱子放脚。我们肉体,这辈子、下辈子、下下辈子,恐怕很难飞起来了。但我们的思想呢?要想飞翔起来,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一位家长告诉我们,那年他儿子面试北大。题目是给“博雅塔前人博雅”对下联。他儿对的是,未名湖,后生未名。只是不知道给没有给分。较为流行的下联,是未名湖畔我未名。在我看来,他儿对的也不错,体现了年轻学子对未名湖的向往和谦逊。北大的老师给没有给分,不得而知。对孩子而言,这是个损失。如果他知道,他的想法有人肯定、有人鼓励、有人赞扬,说不定会更加敢遐想、敢狂想。
“对仗”本身,对张开思维的翅膀来说,应该是一种限制和扼杀。这恐怕也是一种宿命。人不可能不受到限制,就像人不可能真的有翅膀一样。
有个故事大家可能都知道了。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走进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看到了奇迹。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其实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被提到名字的这几个学生从中感受到了老师期望和同学羡慕的目光,也认为自己比其他人聪明,从而提高了自信心,对自己的要求标准也随之提升,最终真的就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好孩子需要鼓励。好孩子的想法,也需要鼓励。这些想法不能按照我们的标准来评判对错。让孩子们尽情地想吧。想吧,想吧,不是罪!!但我们耳边回响的更多的却是批评、挖苦。许多人更倾向于“棍棒出孝子”、“鞭打出才俊”。其实,许多人飞翔的翅膀就是这样被掐掉的。
有时,我们自己也不大想飞。飞多累啊。飞是要付出代价的。既要胆量,又要勇气,还要智慧,更要信心。有功夫还呆会儿呢,费那劲儿干吗。走着多踏实啊。躺着也挺舒服。长此以往,哪有心思再想飞不飞的事情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惰性越来越强,飞翔只是在梦里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