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富二代贫困自杀大学生社会家庭经济 |
分类: 铁铮看教育 |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多谢多谢。)
上海某大学一女研究生自尽事件过去差不多1个月了,但引发的讨论或者说争论还在继续。不少人都将其离世的原因归于家庭经济困难,并由此对改进高校贫困生救助制度、采取更有效的心理辅导措施等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这些观点都有道理,但我更关心的是,作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该如何面对暂时的窘境。
我首先要说的是,表达对这位研究生过早离去的深切哀悼和无比惋惜。在以下的议论中,丝毫不涉及对其个人行为的评判。只想对我们每个活着的人说点心里话,一己之见,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在世,许多道路是可以选择的,惟独在出身面前我们无能为力、无法选择。这位研究生离世后的隔了一天,有位10岁小学生的生日宴震撼了到场嘉宾和“小寿星”的同学:现场抽奖的特等奖是3辆小轿车,奖品还有翡翠饰品、笔记本电脑等。乖乖!咱没能亲眼目睹人家的排场,但根据媒体报道的“当晚接受的20多万元礼金捐给四川灾区”,“捐赠其父母花费近50万元定制的万套棉衣棉被”等信息判断,家里没个千八百万的恐怕闹不出这么大动静来。但人家再富有,也是人家的事情。与其羡慕人家生在了富豪家里,不如想想该怎么应对眼前的情形更实际些。
我想,究竟拿什么做参照系来比较贫富是个问题。贫和富总是相对的。许多百姓人家与上述的富豪相比,恐怕都算得上极度贫困了。但和更多的家庭比,也没有太大差别。甚至和一些人家比,我们或许还算得上是小康呢。
俗话说,“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意思是劝人们不要和他人攀比。有人或许会说,这多少有些阿Q精神。但我想,适度降低比较的标准是有好处的。尤其是不要和那些超富、巨富的人比,因为越比越容易失去信心。自己过自己的日子,走自己的路,就足够了。富有富的门道儿,穷有穷的活法儿。祖祖辈辈就是这么过来的。只不过,穷则思变、贫者志坚罢了。
人,都是社会的人,不可能对身边的事情熟视无睹,毫不上心。自己吃了上顿愁下顿,别人却鱿鱼海参可劲儿地“造”。咱还“蜗居”、“蚁族”着,人家却好几套豪宅空着等升值呢。但心理不平衡的结果只能是,日子越过越觉得憋屈,心里越想越觉得窝囊,人生越活越觉得没劲。但一切的一切,都不会因此发生任何一点点变化。
不是咱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而是凡事都有利有弊。家庭的经济贫困,并不等于精神上比别人矮半截。我见过许多生活上并不富裕的人,其幸福指数并不比那些富豪低。也听说过不少家财万贯的人,活得并不怎么潇洒。关键在于,是否有良好的心态,是否进取的精神,是否正确的价值观。
凡事都是在不断的变化的。经济的贫困和富裕也是如此。有位同学蜜罐里长大,衣食无忧。不料想家庭遭遇变故,连住的房子都抵押出去了,只得边打工、边挣学费。校园里那个摆摊卖菜的师傅,却供出了好几个大学生,一天到晚乐和得很,辛苦并快乐着!
和那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过去多穷啊!简直难以令现在的年轻人想象。国家穷,百姓穷,有的人直到上大学了还没穿过内裤。在我的记忆中也留下了许多挨饿的印痕。但我们咬着牙艰苦奋斗,不都闯过来了?我们不但有了卫星、有了神七、有了高楼大厦、有了飞速发展的经济,还有了百姓相对富裕的生活。我们靠得什么?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没有钱,是不行的。没有精神的支柱,也不行!如果既没有钱,又没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就更不行了!!相比较而言,精神贫困比经济贫困更可怕。因为,只要有精神在,经济贫困总是暂时的、总是可以改变的。但如果没有了精神,即便经济上富有了,也没有多大用。
过去了好多年,但一部黑白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里,瓦西里安慰夫人的话一直都没有忘记:“面包会有的……”。
对于我们来说,的确,一切都会有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抱着积极向上的精神,不断地努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