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大学患了师生互动缺乏症

(2009-11-08 17:37:23)
标签:

清华

美国

大学生

教育

教师

互动

分类: 铁铮看教育

刚刚看到了一份《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其中有几个数字特别需要关注。这份调查报告是该校教育研究院课题组完成的,其参照系是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虽然只涉及清华大学本科生与美国同类大学学生的比较,但对全国大学而言也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课题组使用的调查工具为“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的汉化版。原问卷包含五个可进行跨院校比较的指标,其中包含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等指标。所说的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是指美国大学组织中拥有最突出研究职能特征的大学。

           中国大学患了师生互动缺乏症

    调查显示,清华无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在生师互动指标上都与美国大学生有明显差异。分析双方生师互动行为模式后,调查者认为有两个指标的差异值得关注。一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及时反馈;二是教师对学生未来职业计划的指导。

 

    27.1%的清华学生自我报告说,自己的学习表现从未得到过任何老师的及时反馈,而美国同类院校有此看法的学生为7.1%44/3%的清华学生说没有和任何一位老师讨论过自己未来的职业想法,而美国同类院校这样的学生占20%左右。

 

清华学生与美国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差异非常大。清华学生自己报告从未在课程上发言或参与讨论者为33.6%,美大学生仅为5%。近60%的美大学生自我报告“经常”甚至“非常经常”提问或参与讨论,而这个比例在清华仅为12.3%。这种差异在高年级表现更为突出。

 

    学生学习表现未能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这个现象是存在的。其原因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一些课程是大课,一个老师很难一一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做出及时反馈。学生上课也缺少稳定性,随意性很大,也不大容易得到老师的反馈。当然,也不排除个别老师只注重讲授,不注意学生的接受状况。也有的学生较少和老师交流。

 

    按我的经验,在课上较少发言、不大参与讨论者为数不少,可能超过三分之一。这当然有老师引导不够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一位香港学生告诉我,他的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怎么“想”,而大陆的老师则喜欢告诉他怎么“做”。

 

    传播的模式有单向、双向和互动等,其中互动模式相对而言传播的效果要好。因为可以调动传播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我们的课堂,总是老师讲得多,给学生留得时间少。即便老师想让学生发言,要想讨论起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少学生上课时交头接耳,话没完没了,但让他发个言就没词了。因为,根本就没听进去。我们的教学,不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许多情况下,都是老师讲、大家听。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脑子里想些什么不知道。

 

    大学的构成,是大楼、大树、大气和大师。其中大师尤为重要。但大师再大,也要和学生接触、互动才行。大师不能只在自己的工作室里、自己的书房里,而要走进学生中间。而大学生也不能只是对大师敬而远之。只有经常地向大师请教问题、谈论问题,才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才能学到真谛。有人或许会说,现在的大师太少,但三人行必有我师。更何况多数老师还是学有专攻,有所专长,和他们经常互动,也会有所收益的。老师们也要尽量创造条件和学生多接触、多互动,在互动中增加了解、切磋学术、沟通感情,以便更好地传授知识、培养人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