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先有人,还是先有河?不知道有人研究过没有。但不少人把河说是人的母亲,把人们赖以生存的河流叫做母亲河。当然,河与人的关系并不如此简单。河水泛滥之后,会给人带来灾难,于是就有了治理这个河、那个河之说。中国早就有大禹治水的故事,奥地利的治理河流也有悠久的历史。在治理中,河流被人改变了模样,甚至面目全非。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进步,究竟该还这些被治理过的河流一件怎样的衣裳,成了科学家们研究的问题。

照片上的河流是排在多瑙河后的维也纳第二大河流,下游不远就是城区。左边是高速公路,右边是快速铁路,都是首都通向西部的大动脉。因此这条河流的安危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这个季节是枯水期水流不大,一旦来了洪水可就不得了了。从一百多年前就开始治理,不但筑起了坚固的堤坝,就连河床底部都铺上了大石头。虽然安全没有了问题,几十年一遇的大洪水也能抵挡的住,但这样的硬治理,显然缺少自然的韵味啊。不仅如此,水质难以自然净化而变坏,生物多样性荡然无存。
沿河而上,竟出现了上面这样的景观。如果不是有人介绍,谁也不会想到,这和刚才那张照片拍摄的是同一条河、原来是完全相同的景观,只是采取了“近自然治理”的方法加以改造而已。当然,这样的治理不仅仅是看起来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使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植物茂密不说,河流有宽有窄,河底有深有浅,河水有动有静,还有生长着茂密植物的小岛。水流徐缓、植物掩映之处,有鱼儿在自在的生长。旁边就是一条为游人修的小路,或骑车,或散步,有这样的景观相伴岂有不美之理。
要想成大事,起码要有三个条件:一是有钱,有经济实力;二是政府重视、支持;三是有先进发达的技术。就连这段河流的改造也是如此。
承担这条河流近自然改造的是维也纳农大的专家主持治理的。当然这种自然的景观远远不是这条河的全部。在10年的时间理,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算短的2公里才被改造成了这个样子。它还有另一个意义在于,作为治理的样本,进一步说服政府继续投资,对整条河流加以类似的改造。
奥地利专家对治理河流的考虑是,既要安全,又要讲究生态性和经济性。在保证不遭受水的侵害的前提下,尽量保持河流的原貌,使之具有最大的生态功能。经济性则表现在为游人提供游憩上。即便是种植了植物,也要尽量地通透,让人能看到和感觉到水的存在,并适当和水亲近。“如果只是河水,人们容易产生畏惧感”。(下图是紧邻河边的小路和骑车的奥地利人)

看起来心旷神怡,但改造起来并非易事。光有政府投钱不行,还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选择什么植物,既喜水耐涝,还要具有较强的韧性、抗倒伏,洪峰过后依然能够生长。如此等等,众多问题都需要耐下心来加以研究。
想起了北京的京密引水渠:不但用石头水泥砌了堤坝,还用高高的铁丝网,拉开了人与河的距离。还有学院路上的小月河,那还叫条河吗?只是任人宰割的一个什么物件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