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惕绿色“噪音”对你的侵袭

(2008-07-10 11:40:21)
标签:

科学家

绿色传播

社会

公众

杂谈

    在一个科技类网站上看到的帖子让人大跌眼镜。不知道是哪位主办了个研讨会,主题竟然是“今年春天不种树”。据说,主讲人经过大量实地调研发现,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虽然看似在持续上升,然而生态效益却不断下降。他认为,生态环境就是一种原始状态的自然形成过程,强调只要有土壤的地方、给合适的水分,就会长出相适应的植被,人们不要去过分干预。这样慢慢形成的林地是最自然、最生态的,生物的多样性也会持续地保持下去。

 

    警惕绿色“噪音”对你的侵袭

 

    且不说这位先生所言是否科学,即便有那么点儿道理,但因此就断然下个“今年春天不种树”的结论,也未免有些过于武断了。以此为题,煞有介事地开什么研讨会,颇有些制作噱头、故意炒作、哗众取宠的味道了。对业内人士而言,或许会被传为笑柄,但对不大明白专业的人们来说,可能记住的就是“不种树”了。

 

    这位先生所言,其实一点都不新鲜,也不用再研讨了。在我国早就实施了封山育林措施,早就将这种观点落实到了具体实践中。但凡事并不能绝对化,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靠、要等自然恢复。说“人改造自然、改造环境”不妥,但人在自然面前、环境之中,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只不过需要遵从自然规律,尽可能减少对自然和环境的破坏罢了。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

 

    这位主讲人例举了人工造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譬如,树种单一等等。这的确需要加以改变。目前已有专家提出的营造近自然林就是一个较好建议。问题的关键是,因为造林中出现一些偏差,就做出“不造林”的妄断,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人类之所以聪明,就在于其能够不断的发现自己的失误进而加以改正。怕尿炕就睡在筛子里,恐怕没有太多的智慧。

 

    这类言论显然属于“绿色”噪音之列。之所以把绿色用引号引起来,是因为这样的噪音貌似绿色,实际上是打着关心生态、保护自然的幌子,散布些反绿色的杂音。如果是个人观点也没有什么,但利用研讨的形式加以扩散,就极易混淆视听。我见的那个帖子结尾就写道:我不禁有些迷惑,在当下倡导“绿色奥运”、“绿色环保”的口号中,我们是应该这样继续去不断的植树造林的搞“绿色”,还是应该在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的必要性后做出一些更尊重自然生态的选择呢?估计因此产生疑惑的人不会是发帖子的这一个人。

 

    如今,明目张胆地公开抨击林业事业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打着科学的旗号,对林业指手画脚的人却有增无减。无独有偶,我还看到了一家网站发布一个新闻线索,题目是“保护森林计划可能对其他生态系统有害”。乖乖!这还了得?仔细一看正文,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不信你看:

 

    科学家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出警告,在推进降低森林采伐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计划时必须考虑到保护物种多样性。降低森林消退所导致的碳排放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具有潜在的好处,同样也有益于气候。然而,这些好处似乎主要体现在拥有高碳汇能力的森林上,将土地用于繁育低碳汇的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

 

    阅读之后可以看出,将保护森林计划和其它生态系统对立起来的始作俑者系制作标题的人。但对于那些仅仅看了标题的人,或者没有功夫细读正文的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保护森林还会威胁其它生态系统。这哪儿跟哪儿啊!

 

    对于绿色信息的传播,不但需要量的增加,更需要科学、准确、全面。离开了科学的导引,传播似是而非的内容,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是绿色传播中的噪音。生活中的噪音百害而无一利,绿色传播中的噪音更是会贻害无穷。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样的噪音更具破坏力。因为,它披着科学的外衣,更具欺骗性。因为,它直接伤害的是,尚处在襁褓之中的、急需扶持和发展的绿色事业。所以,决不能掉以轻心。

 

    绿色传播中噪音的制造者,多数对绿色事业缺少科学、全面地了解,急需扫盲补课。对极个别标新立异、图谋不轨的人,应该加强把关人的作用。我们的专家学者要多采取些时尚的、为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对绿色知识的普及和正面传播。作为受众也需要提高绿色素养,增强对噪音的辨别能力和抵抗力。即便是对那些所谓的学术新论,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能听风就是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