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片森林不是棵孤树。
又到了全国瞩目的高考季节了。尽管没有考上之前,不少的人都抱着能上就行的想法,但一旦考上之后,就容易不满足被录取的高校了。这也难怪,人从本质上讲都是不满足的。考上了一般高校,想着重点大学的好。考上了重点,又觉得比不上名校。考上了名校,还感觉离北大、清华有很大差别。即便真的上了北大、清华,又瞄上了海外的世界名牌。无奈,许多事情不能重来。一而再、再而三地高考,搁在谁身上都受不了。所以,对于已经走过独木桥的大学生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利用好现有的条件,把大学读好。
读大学,不是读一所大学。尤其是在当今信息极度发达、大学已经没有了院墙的情况下,再把大学当成一棵孤树,显然是浪费了整片森林的资源。对于每个大学生而言,应该加入一个大学群,而不能把自己吊在在一棵树上。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不足。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空气和氧。对于大学生们来说,仅仅是读一所大学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任何大学都不可能为你提供你所需要的所有养分。所以,能够突破原本就已经没有了的大学院墙,同时读几所大学、甚至更多的大学,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有不少大学,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孤零零地建在某一个地方,在校园里,是个大学;走出校园,就是农村、或者都市,很难形成“大学场”。这样学校的学生只能参加本校的活动,只能听本校的课程,只能到本校的图书馆里翻那么几本书。对于这类学校的学生,与其它学校尽量产生联系,就是更加必要的一件事情了。
不少学校是扎了堆的。比如北京的学院路,一条路串起了10所大学。离得近的,只隔一条马路。至于大学城这类新生事物,更是提供了各校交流和沟通的便利。问题是,我们是否想到了需要有意识打破校间的藩篱,把这些学校当成大学群来读。
加入大学群,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我提出以下几点,供同学们参考:
1、尽可能选修一些兄弟院校的课程。实在不行,蹭蹭课也可以。既可以改善我们的知识结构,也可以看看兄弟院校的同行们如何学习。北京的学院路共同体开设了不少选修课,如果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适当选修门课程,相信收获到的要比那门课的知识多得多。
2、尽可能多上上兄弟院校的网站。了解了解兄弟院校的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从中能借鉴点儿什么。作为一所学校的晴雨表和校园文化的风向标,大学的网站告诉我们的不仅仅几条信息,而使我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接受多种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如果有条件,还可以经常登录国外大学的网站,接受跨文化的洗礼。
3、尽可能多认识几个外校的学生和老师。有的学生挺懒,本校的学生都认识不了几个,见了本校的老师都假装没看见,更别提外校的了。原本很要好的同学,进了不同的学校联系也断了。人熟是个宝,多认识几个校外的同学有好处,在大家的接触中,可以学到好多在本校学生身上学不到的东西。如果再能认识些外校的老师,那就更好了。
4、尽可能多参加一些跨校的活动。既可以观摩一些其它大学的活动,也可以组织一些校际活动。一起策划、一起组织、一起实施,不仅可以使活动搞得更加丰富多彩,还能在和其它学校同学接触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