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不少人这几天都是和我一样度过。拿着报纸,每一条有关地震的报道都不放过;打开电视机,锁定抗震救灾、众志成城节目;上了网后,最关注的也是有关抗震的消息;不管何种场合,三句话不离救灾。这几天,被圈在外边写材料、统书稿,也没顾上写博,但心里每时每刻都牵挂着灾情和受灾的人们。除了捐款之外,也只能通过借助阅读、收看媒体的报道,来寄托自己对灾区的情思、表达自己对灾区人的惦念。
凭心而论,这次我国主流媒体对地震信息的报道应该算是有所突破。信息量大、时效性强、透明度高,为了及时迅速全面报道灾情、激发全国人们救灾的热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广大媒体工作者深入灾区、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采访报道,成为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我有几点希望,供诸位参考。
希望一:别说大话、过头话。地震是天灾,在目前来看,还是难以抗拒的。所以,不宜用抗震这个词。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即便是救出了再多的人,也还是有许多无辜的生命逝去。地震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挽回的。所以,千万不要说什么夺取最后的胜利之类的话。
希望二:别渲染、别戏说。地震造成的灾难,触目惊心,惨不忍睹。但有的媒体非让你睹不可。对于那些过于残忍的场面,在报道时还是要有所节制才是。有人向我抱怨说,有报道过于恐怖。如,救援人员给了遇险者一把锯,让其自己把另一只胳膊锯掉。这类事情是否要报,需要慎重;每一篇报道,都要准确无误,而不能扑风捉影、道听途说,更不要虚构编造和戏说。报道的语言也需要严肃,千万别用调侃的语言来描述灾难。
希望三:要鼓劲、别泄气。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灾难的报道,要有分寸,要考虑社会效果。信息透明,并不等于所有的信息都适合报道。在满足广大受众知情权的基础上,也要充分考虑报道后的社会效果,预测可能会对受众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好几个人对我说,现在都不大敢看有关震灾的报道了,一看就哭、一哭就忍不住。
少一点儿直接涉及不幸遇难者的照片;少一点儿单纯渲染恐怖和残忍的情节;少一点儿和救灾没有多大关系的“花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