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环保公众百姓污染杂谈 |
4月3日公布的《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公众的环境意识不容乐观,亟待进一步提高。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仅有18.1%的人参加过环保公益活动,而参与环保宣传的人仅为4.2%,成为民间环保组织成员的人为2.1%。这几个比例都小得可怜。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这次调查中,所谓的环保经历仅限于收看环保电视节目和纪录片、阅读环保内容、看户外环保公益广告和标语。即便如此,仍有12.9%的人还是没有任何环保经历。
与此相对照的是,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度在调查的13项社会问题中列在了第4位。在公众心目中,其严重性次于医疗、就业、收入差距问题,居腐败、养老保障、住房价格、教育收费、社会治安等问题之前,有10.2%的被访者将环境污染列为当前我国面临的首要社会问题。
对比前面所举的参与环保活动、有环保经历者比例过小的数据,是不是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目前人们虽然已经开始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性,但远没有在具体行动上加以体现,距离做一个环境保护践行者的标准相差甚远。
同一项调查获得的一组支撑了这一观点:使用再生纸的人为37.2%;在外就餐时特意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的为32.8%;而购物时特意不使用塑料袋的人只有22.1%。据我观察,在实际生活中的情况恐怕比这些比例要小得多。
公众主动参与环保活动不足,是目前环保宣传中的主要问题。从根本上说,人和环境是矛盾的统一体。人既依存于环境,离不开环境,但同时又要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等,这种索取本身对环境而言就会造成破坏。所以,从惯性上来说,人们更容易倾向于对环境的索取,而保护则需要克服这一惯性。如何帮助人们由被动、消极、不情愿地对待环境保护,变成主动、积极、自愿,是环保宣传中的重要任务,而且也是长期的任务。
在环保宣传中要充分考虑到人们的接受能力。如果要求提得过高,目前人们的认识水平达不到,不但对环保意识的培养毫无帮助,还可能使公众产生逆反心理,反而不利用环境保护。
环保宣传中还要注意其可行性。不考虑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片面地强调环保的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在塑料袋禁用问题上的一刀切,就不利用这项举措的推广。很难想象在超市里买了肉馅之后,不用塑料袋怎么才能把它带回家。
环保宣传应该从小事说起,从百姓身边事情说起。调查数据显示,能认识到废旧电池和塑料袋属于污染源的比例刚刚超过半数,能认识到手机等电子产品“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人数比例不足两成。从传播的接近性来考虑,力求宣传的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其效果会显著得多。
环保宣传特别需要把握度。正确地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既要合理的保护环境,也要满足人类的需要。把环保和人类生活、生存对立起来,既不科学,也不现实。
仅有4.2%的人宣传环保显然是远远不够。要搞好环境保护,仅靠专业的环境保护宣传者不行,要吸引大批民众加入到环保宣传的行列中。可借鉴组建奥运志愿者的方式,组建环保宣传志愿者的队伍,形成宣传的网络。采取多种形式,首先着力培养环保宣传骨干,再由他们到公众中间发挥二次传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