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事局在其毕业生就业网上公布了接收非北京生源本科毕业生的12类紧缺专业。一些媒体进一步传播后,在大学生和高考生及家长中引起了一些反响。其中有些反应尚属正常,但过份看重这所谓的紧缺专业,也没有太多的必要。如果以这些专业作为即将开始的报考专业指南,则更是缺依少据。
北京公布的12类紧缺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及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建筑工程,生物医药类,化学化工类,材料学,会计学和金融学。
这一消息刊登后,不同的人其反应也不尽相同:恰好是这些专业的一些学生仿佛心里吃了定心丸。一些在读这些专业的学生也底气足了,好像已经看到了光明的就业前景;而有些非“紧缺专业”的学生则有些悲观失望,恨自己当年进错了门、走错了路;有的学生、家长把这条消息珍藏了起来,心里琢磨着在高考时就报这些专业了。
应该说,这些紧缺专业是北京根据目前(甚至是今年)的各方面实际所确定的急需人才的大致范围,对接收今年的毕业生工作有一定的意义。但对于即将毕业、正在学习、即将高考的学生们来说,到底有多大参考价值,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但专业要求,不是社会用人的唯一标准。说白了吧,说那些专业人才紧缺,并不等于说只要你是学计算机的、机械的,就业就不用愁了。更不等于除了这些专业之外的学生,就业难度就一定会增加。
据我所知,一些单位并不把专业背景放在第一位,而更看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今年的就业中,一名研究生战胜了众多对手的竞争,与离自己所学专业十万八千里的用人单位签了协议。自己所学的专业与紧缺专业吻合,并不等于进了保险箱,更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如果放松了学习和素质的锻炼培养,恐怕就业时也不会很顺利。
那些所学专业不是“紧缺专业”的学生,也没有必要为此而过多的苦恼,更不能自暴自弃。对于人才的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此一时、彼一时,几年河西、几年河东的情况也并不少见;退一步讲,即便真的进了专业的冷门,也并不等于就一定难或不能就业。一方面要加紧对自己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历练,另一方面也可以尽量使自己学的专业面更宽泛些。如有余力和可能,还可以选修相关课程或者攻读第二学位、辅修专业等。
至于还没入大学校门的高考生和家长,这些所谓的紧缺专业在高考报名中不能过于迷信。依我说,其中某些专业各校都有,学生早已人多为患,即便是就业的紧缺专业,其毕业生的分母也会很大,竞争也会很激烈。计划看不上变化,今年还是紧缺专业呢,几年之后是否紧缺谁敢肯定?正确的作法是,适当考虑目前社会人才需求的现状,更多地考虑考生的特点、兴趣、爱好、优势以及竞争的格局,确定高考志愿,没必要硬要往“紧缺专业”这个圈里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