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学生们开设了《网络编辑》课,又一直从事传播实践与研究,自认为对网络时代下的纸质媒体改革还是十分关注的。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主编的《数字环境下的学术出版》一书,再次令我认识到,在网络风暴中,纸质媒体如何积极、有效地加以应对,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对于学术期刊来说更是如此。
当年冯长根还是北京理工大学的青年教师时,在我采访中就给了我许多启迪。如今,已担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的他在为此书写的序言中提出的许多高见,又一次令我获益匪浅。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对网络时代学术出版面临挑战的正确把握。在数字环境下,科学家的研究方式、成果交流方式发生了两大显著变化。一是有些研究项目本身就是数字的,其成果只能依靠网络来传播和交流。二是传统的借助纸质期刊来发表成果、查询文献的方式,也受到了网络传播、网络搜索的挑战。
当不少专家学者依旧青睐纸质学术期刊、一些学术出版的从业人员抱怨纸质学术出版每况愈下的时候,国际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界又有着怎样的思考、怎样的作为、怎样的打算,对于中国来说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了。这应该就是中国科协主编的这本新书的最大价值所在。
需要我们引起注意的是,国际上主流的学术期刊大都完成了从以纸本出版为中心向以网络出版为中心的转型。而在这一点上,国内的学术期刊机构显然是有差距的。因此,读了这本荟萃世界一流的网络出版论文的书后,每个人都会油然而生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据我所知,我的好友颜帅编审作为审校之一完成了此书的统稿之后,他所主持的《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在网络化上也有了新的尝试。
书中收入了学术与专业出版者协会出版的国际知名期刊——《学术出版》发表的25篇有代表性的论文,分别列在“学术研究与发表”、“网络出版与链接”、“开放获取与存档”、“期刊利用与经营”等四个专题之内,将出版研究领域前沿的风景做了一个集中展现。
在网络时代,作者选择在何处发表,希望谁来阅读自己的论文,对版权、自我出版、开放获取有怎样的态度?在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影响的影响下,学术传播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放获取对身处现代信息供给网络中的作者意味着什么?数字环境下,期刊经营应该发生怎样的适应性变化?这一个个热点问题,在书中都可以找到或多或少的一些答案。
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国外对网络时代学术出版的一些基本看法。而这些看法表明,国外不同机构、不同学者其意见也不尽相同。这更有助于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这本书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学术期刊和国际同行的一些差距或差异。如,国外一些作者投稿看中的是首先是读者群,其次是期刊质量,国内某些机构则过份强调影响因子、追求新闻效果;网络出版与链接,对于国内一些从业人员来说显得还十分陌生……
尽管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但在学术出版领域中外面临的许多问题是相同的。网络时代使得整个地球都显得小了许多,也使不同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了许多趋同性。因此科学的借鉴已经成了当今世界非常重要的获胜法宝之一。这本书就提供了许多可供我们借鉴的思考、成果以及观点。
重要的不是照搬别人的作法,而是碰撞出我们自己思考的火花。合上这本书后,我一直在思考。因为,这本书表面上看起来谈论的是学术出版问题,实际上对于报纸和其它期刊同样有许多可供借鉴的东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