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呆了几天都没看到过太阳的模样。这对于一个凭着阳光的照射来判断方向的北方人来说,实在是太别扭了。小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搞得人时间概念都有些模糊了。雨中,偷闲去看了三星堆,一个能证明中华文明有悠久历史的地方;返回时顺路到新都,去看了宝光寺。烟雾缭绕中经声不绝,使人更是有些分不清是过去还是现在。
刚刚依稀看到绿树遮挡着的寺院红墙,就有一辆人力三轮车迎面而来。身穿黄色僧衣的老和尚端坐车上,怀里抱着一台电视机。我想,师傅一定是去修电视的。他对电视的依赖会比我们普通人差吗?
宝光寺相传建于东汉。唐代即负盛名,位居长江流域佛教四大丛林之首。但它今天的名气远没有成都市区的文殊院大,香火也不是很旺。如果不是当地的朋友推荐,我还不知道它呢。据说,这里的罗汉堂在全国第一,舍利塔就建在前院中,很是醒目。原本这里的面积就比文殊院要大得多,前来的信男信女和游人又不多,显得更加的冷清。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交通便利,人就来得多。名气大了,人们就会蜂拥而至。
在西方丈,见到了一位年轻的和尚,意料之外的健谈。不但有问必答,毫不掩饰,而且常常是多有发挥。我想他或许还是很寂寞的。他1992年当了兵,如今却在寺院中剃度修行。问其原因,答曰,一起皆因缘。没有皈依之前,他去过成都、北京等地。至今,他一定还十分向往这些都市。他甚至还有些惋惜地告诉我,他没有去过天津。如今,走出寺院大门一要请假,二要有钱。宝光寺收入不多,还常捐献。他每年可以得到2000-3000元。前不久,他刚刚花400多元钱买了台电视。我问他上不上网,他反问我,买不起电脑怎么上?他所在的西方丈,来来去去的人稍多些,还有一些外国的游客。但像和我这样的对话,想必是不多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出家人是另外一个世界。人们从四面八方走进寺院,烧香、拜佛、祈福、许愿,有谁会注意到另一个世界的他、他们呢?!
告别了聊兴很高的他,我来到了东方丈。只见黑门禁闭,从标示牌上看到,这是当今方丈的住所和办公之地。我轻轻推了推大门,门没有锁。门缝里看到一位眉清目秀的年轻憎人坐在一张桌子后面,低着头在把玩手机呢。我不知道他是在和朋友发送短信,还是用手机玩游戏,也不知道如果这种情形被方丈看到会不会受到训斥。我只是强烈的感到,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如果想远离尘世实在是太难了。
过去的寺院多建在深山之中,或者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寺院一闭,自己就真的与世隔绝了。即便有几个香客前来,也带不来太多的诱惑。而今,报纸是和尚们的手中之物,电脑是和尚的终日伴侣,手机是和尚的贴心伙伴。这些都是眺望外面精彩世界的窗口,甚至是望远镜。无论寺院的大门关得多严,再也难以关住无孔不入的外界的信息了。
在这种开放式的环境里,再保持一份与世隔绝的心态,太难了。不知道,和尚们是否真的做到了这一点。或许,修行根本就没有必要与世隔绝。在纷杂的炎凉世态中,寻求一个相对平和的心态,才是他们的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