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域辽阔,雨水也苦乐不匀。有许多地方,天像捅了个窟窿,雨下起来没完,以致酿成洪灾、泥石流等。而在另一些地方,则是旱得地里跟冒火似的。我去了新疆、内蒙古等地,盼雨和盼救星似的。北京也差不多,赖以生存的水库里的水一个劲儿地见少。“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真的担心这会变成现实。
听天气预报时,总是有些地方下暴雨,有些地方持续干旱。每当这时候我都会想,如果有什么法子把甲地多的雨运到乙地来就好了。雨水重新调节,不就双赢了吗?看《美丽的大脚》时一个镜头则令我刻骨铭心。正在上着课的孩子们听到雷声,拿着各种各样的家把式冲出教室,希望能接上一点儿雨水。可惜的是,老天又和他们开了个玩笑。当时我就想,如果干旱地区的人都有这种意识就好了。
今天的北京日报刊登的一则报道令人欣喜。北京崇文区收集雨水很有成效,年集雨水3万立方米,灌溉了绿地30多公顷。更让人高兴的是,北京雨水利用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如果全北京城都这样做了,收集雨水的效益会更加显著。
崇文收集雨水的作法说明一个道理,“节约型社会”别总停留在口头上,关键要付诸实施。许多事情道理大家都懂,就是不愿意、不屑于去做。所以,许多问题总是强调,但总也解决不了。其实,只要认真去做,许多问题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或者弥补。
崇文收集雨水的成功还说明,有关部门在节约水源、保护水源中起着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投资300多万元,着力修剪雨水回收利用设施,这仅仅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做到的。节水和雨水回收利用设施纳入新建和改造绿地的规划中,这更是个人力量无法实现的。
对于都市而言,雨水的回收利用还要讲究科学。只靠自己家的盆盆罐罐接不了多少。除了简单的收集和使用之外,还需要在更深的层面上多下点儿工夫。比如,科学设计雨水资源的利用设施,有效地控制雨水的径流污染,在减轻城区的雨水洪涝、改善下水系统的设计等等,都可以大有作为。
在发挥现代科技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别排斥传统的、简便易行的收集雨水方式和雨水利用方法。比如,在绿化中,树坑、绿地都比路面低一点、而不是高出一大截,雨水就可以自行流进去。
办法都是人想的。只要收集雨水能成为一种时尚,像今天许多人热衷于购买基金一样时尚,人们就一定能想出许许多多的好办法来。
再进一步想,应该收集的不仅仅是雨水吧。记着小时候,看到不少人下雪之后都会把雪运到附近的地里去,或者堆在树坑里。好像还记得小孩子们攒牙膏皮的情景。如今生活好了,条件改善了,但资源短缺了。所以,能省还是该省点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