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的某青年报,用一个整版突出了一个主题,美国的教育不怎么样。头条是《我从不后悔从美国回中国读高中》,下方占据三分之一的版面刊登了题为《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教育》的报道。虽然篇幅挺长,但我觉得题目做得太大了,忽悠的成分多了些。虽然文章讲述了些中美教育的差异,但用篇两三千字的报道来解读和阐释的一个国家的教育太难了。
对中美教育或者中国和其它国家的教育进行对比,不能说没有意义。但这种意义恐怕只局限在教育者如果有条件选择时,对两国教育的权衡和比较。再有,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习和借鉴他国教育的长处和优点。除此之外,单纯地对两国教育进行比较,抬高一个国家的教育、贬低甚至否定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是不妥当的,也不是客观公正的。
编辑给这篇所谓的“真实的美国教育”报道,做了三句提要。一是美国学生自由轻松的背后是从课内忙到课外的繁重;二是“给每个人最适合的教育”在公平背后隐藏这不公平;三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背后是走出校门后的收入差距。我没有实际考察过美国教育,同时我相信该记者同样也没有。但我相信报道所言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是认为,只凭对一个在中国做过多年教师、现在又在美国当小学老师、中学老师的空中飞人的访谈,就敢说“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教育”,未免口气太大了些。
头条则报道了一个“从美国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到中国的‘高考集中营’”的女孩的经历,从《我不后悔从每股偶回中国读高中》的题目和整篇的内容来看,对中国的现实高考制度还是赞赏有加。相比较而言,对美国教育的介绍则更多的放在其负面上。就连照片配的简短的文字都写到:“在美国,学生的压力更多地来自课外的各项活动中。”
看了由一位记者完成的这个整版报道后,可能会对盲目崇拜美国教育的人以一定的启迪和教育。因为,这毕竟从一个侧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美国教育(严格说是基础教育,对大学教育涉及不多)的一些问题。但如果将其作为对整个美国教育的评判,就显得有些轻率了些。
每个国家的教育很难说好还是不好。在许多情况下,即便别的国家教育有优点,本国也不一定能学得了。因为,教育理念的形成、教育体制的构建、教育方法的沿袭,都是和本国文化、历史、经济等多种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尽管全球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在一些方面似乎已见地球村的雏形,但照搬他国的教育模式,比盲目引进汽车、电器、大片等物质和精神产品都更为愚蠢。但也没有必要以此作为抨击别过的由头。正因为如此,用自己的理念点评别国的教育,甚至使用一些贬义词,比如“虚伪”之类的语言,都不大合适。有本事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是了,在公开场合对别人教育孩子的方法说三道四,显得没有太多的修养,也没有太多的意义。
一些媒体在报道中,经常会出现用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问题。要么就把你捧上天,要么就让你臭大街。这对于人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而言,并没有什么好处,还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当然,我也不赞成只是貌似客观地把各方观点堆砌在一块儿,充当所谓的客观报道的作法。媒体最重要的责任是,尽量客观、真实、全面地再现事物的本来面面,以便人们对不熟悉、不清楚、不了解的事实有一个清晰的、准确的了解,从而做出正确的、科学的判断。
有意无意弄虚作假的记者,不叫记者;逮着什么就报道什么的记者,是小记者;专门报道八卦、小道消息、马路新闻的记者,是不入流的记者;具有社会责任感,通过自己的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来引导受众做出正确、科学抉择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记者。
如果说该报这个版一无是处,也是不客观公正的。我比较赞同的是其中篇幅较小的一篇报道的标题——《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要想成功都必须付出努力》。这话才是真理。
别管媒体怎么说了。那是新闻出版署和评报员们的事儿。对于我们来说,中国教育好还是不好,尽可以议论,但也要面对现实,尽管适应;别盲目崇拜美国教育。同时,如果反感美国教育,不去花那份钱也就够了。没有必要对其进行所谓的剖析和批判。因为,这和爱国、和政治等沾不上边儿。
注:此文被推荐在新浪锐博客首页杂文评论栏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