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在外,应该是展现一个人美德的最好时机。但令人遗憾的是,如果你恰好在路上,看到的却是一些同胞们的难以令人赞同的表现。想必我的博文没有什么国际影响,在这里说说也不算家丑外扬吧。
自助餐的最高境界。如果参加的是旅行团,那么在就餐时就会发现在一张餐桌就餐的人简直就成了“敌人”。原本团餐就差,好不容易来个稍好点儿的菜,谁也不会谦让,风卷残云般瞬间消失。如果赶上早晨在宾馆吃免费的早餐,或者偶尔赶上顿自助餐,那场面就尤为壮观了。据说有的团吃了顿自助餐后,90%多的人都出现了肠胃不适,还有严重的竟住了医院。不是饭菜卫生出了问题,而是吃得太多了、过饱了。有人戏称,吃自助餐的最高境界就是“扶着墙进来,扶着墙出去。”在奥兰德号邮船上,我就看到过令人赞叹的场景。无论男女老幼,大多都是手托冒了尖的盘子,害得服务生一个劲儿地提醒,如果浪费将处以罚款。据我观察浪费现象并不严重,多数人都是吃起来没够,大有不吃白不吃的气势。我亲眼看到一个五六岁的又瘦又小的女孩,在飞机上吃了一份米饭之后,妈妈又向空姐给她要了一份,之后还得意地告诉同行者“她一连打了5个饱嗝”,真不知道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饭菜是人家的,但肚子可是自己的啊。
人人都是大嗓门。不管是在什么场合,人们说话都是旁若无人。北方的热情豪爽,南方的开朗豁达,似乎都需要在高声喧哗中才能得以表达。可以在大厅里,可着嗓子高声招呼自己的同伴;可以在广众之下,厉声训斥自己的孩子;可以在拥挤的人群中,声嘶力竭地对着手机喊话。哪里有我们的同胞,哪里就是喧嚣的海洋。不管是导游在说什么,都很少静下来听听,常常是导游介绍的时候,他们在说个不停,导游刚刚说完,他又来问同样的问题。说话的内容真的是海阔天空,有的涉及他人,有的纯属私密。对此,导游很是挠头,其它国家的人也很不理解。经常有老外用鄙夷的眼神看着这些人,有时甚至用“嘘”声加以制止。这使我想起老师讲课的时候,常常会有学生旁若无人的大声讲话,多次制止无效之后也就听之任之了。没想到,这在旅途上竟是许多人的通病。
哪儿都不如咱家好。到各地走走,主要目的就是开开眼界。各地都有许多特点,有自己的风土人情,当然也有自己的不足。但我们既然去了人家的地盘上,就该细细地品味一下人家的的长处,用包容的态度来看待人家的文化,而不是戴着一幅批判的眼镜,看这也不好,看那也不行。河内有个西湖,有人说,比我们家的小多了;巴亭广场上,有人说就这,还没我家院子大呢;在军事博物馆里,有人大声说道,就这儿还敢叫博物馆?!我们的家乡好,没错。爱自己的国家,也没错。但在旅途中,还是多看看人家的风景、多看看人家的优点。即便是看到了人家的不足,对自己有个警示也就够了。只有看到了别人的长处,才能弥补自己的短处。
旅游到底为个啥?上车睡觉是肯定的,下车嘛,要么就是拍照、要么就是撒尿、要么就是花钞票。购物是旅游的内容之一,但不该成为全部。但有人一见到小摊就挪不动步了。购物时间占去了大部分,观光的时间就大大压缩了。沿途的风景是旅途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少人上了车、上了船,就凑在一起打牌,再美丽的风景也比不上拖拉机的魅力大。要么,就是拉上窗帘打起了呼噜。这可能也是一种旅游的方式,但不会是一种最佳的方式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