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出差,巧遇一位毕业10多年的大学毕业生。此人可谓优秀:30多岁就提拔了副局级干部不说,在边疆挂职5年多,当地人佩服的不得了。寒暄之后,他却毫不隐讳地说,大二时他一次考试作弊受了处分,毕业时都没有拿到学位证。原来,在社会上做出了一番贡献的优秀毕业生,上大学时不是个优秀的学生。
这其实并不是个案。我力图搞一个调查,看看有多少在校时的优秀学生毕业后依然优秀,又有多少毕业生在校时并不优秀,但在社会上却成为优秀。现在最终结果虽然还没有出来,但可以肯定地说,相当一部分在校的优秀生走上社会后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同样有相当一部分在校时并不怎么突出,甚至受到处分的学生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就引出了一个话题,大学对学生应该如何评价,是培养那些循规蹈矩、唯唯诺诺的学生,还是允许那些有些个性的学生崭露头角;是把学生逼的整天背书本、做作业,还是给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
在大学,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大体上有三个指标。一是政治指标,看其是否积极要求进步,靠拢党组织,对社会工作是否热衷等。二是学习指标,强调学生以学习为主,凡事都拿分说话。分高的保研、入党,一通百通。三是素质指标,有些文体特长的,在一些大赛中获奖的,有过这样那样突出表现的,都可能会得到肯定和赞扬。应该说,这些标准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又不是很全面的,而且在执行中除了分数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定量的了,缺少科学的方法,而且管理者、教师的人为因素很多。
应该把每个学生都当成宝。这里说的是每个,而不是哪几个。不要重视一些学生、忽视一些学生;不要关注一些学生,冷落一些学生。不要把什么好事儿都加给一些学生身上,而要让更多的同学经受锻炼。眼睛不要只盯着身边的几个学生,而要注意到每一个人。
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刚刚离开家庭,刚刚从高考的激烈竞争中解放出来,刚刚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而且又处在容易波动、容易冲动、容易躁动的年龄,控制力还不够强,各方面都不稳定。在这个阶段出现的小的问题是难免的。有句话说,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我们不是上帝,但对学生应该有包容之心。一方面加强引导,尽量使他们少犯或不犯错误;另一方面,正确对待他们所出现的问题,给他们以改正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的处理了之。
应该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要因人施教,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教育。对大学生的管理不能太千篇一律,特别是对那些有个性的学生,要给以特殊的关心、爱护。学生多了,不可能都是一个脾气、秉性、风格。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大学里拥有自由而个性发展的空间,而不是把他们打造成统一的某种产品。尤其是要注意,切不能按照某个老师自己的意愿来塑造原本各种各样的学生。
应该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不能只盯着学生的分数。在教学上要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在管理上应该以学生为本,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考核上不能简单地用分数一个标尺来要求学生,不能要求大学生像小学生、中学生那样各门课程均衡发展。
注:此文刊登在2007年8月29日中国教育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