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纳斯、哈纳斯应该统一。陪同我们的当地人,总是把喀纳斯说成哈纳斯,我还看到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牌子上写的也是哈纳斯。客串的司机小魏告诉我,长久以来当地人都叫哈纳斯,只是近些年成为旅游胜地之后,才改为喀纳斯的。我听到导游词中介绍,当地蒙古族图瓦人称之为喀纳斯。开发者的想法或许是以此表现其对当地图瓦人的尊重和彰显其特色,殊不知两个极其相似的名字并用,给游客和进一步推介当地文化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喀纳斯也好、哈纳斯也好,都是音译而来,没有必要分什么图瓦人怎么叫、其它人怎么叫。虽然当时没有必要新造个喀纳斯出来,但现在已经这样了,也只好统一吧。泰安改为泰山就是一例。
缺少感召力的宣传牌还是越少越好。道路两旁可以看到高高竖起的喷绘宣传牌。多数宣传牌上写的内容都是面向当地牧民的,但却竖在了路边给来来往往的外地游客看,有做表面文章、政绩工程的嫌疑。不少宣传语十分空泛,缺少感召力。比如“保护草原是构建和谐社会新牧区的基础”,估计当地的哈萨克牧民是看不懂也难以理解的。我在旅游区看到了一则宣传语在这里推介一下,“人间仙境不食人间烟火”,是宣传禁烟的,还是比较贴切的,也有点儿新意。
以植物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不应由旅游部门来运作。对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我也有话要说。喀纳斯的一草一木都凝聚着林业人的心血,现在按照归属划为了当地管理,但实际上却是由旅游部门承包运作。在以开发为主导的思想支配下,保护实际上放在了从属地位。而且,作为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内,没有林业专业人员的直接参与是保护不好的。尽管也设有相应的林政机构,但职员却都是改行而来的。今年开春后发生了病虫害,根本应对不了,最后还是求救于林业部门才算解决了。这在我国一些自然保护区应该不是个别现象。我以为,以植物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必须由林业部门统一管理,而不能由旅游部门、环保部门、地方政府来管理。否则,所谓的保护很难落到实处。
小魏开车沿山路而上,让我们依次看到了栩栩如生的卧龙湾,绿水清澈胜过弯月的月亮湾,令人心旷神怡的神仙湾,最后来到了浩瀚如海的喀纳斯湖。高山的雪水融化汇合形成了高山湖泊,湖水沿山谷而湍急而下,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美丽得难以形容的湾。高山上的植物多为西伯利亚红松和西伯利亚云杉等,使得其景观与我国其它高山湖泊的景观大不相同。
我不赞成宣传中称其为“瑞士风光”。且不说瑞士是个啥风光很难界定,就算有点儿相像也没有必要非把中国的自然景色用外国的风光来比。如果将其如此定位,我想许多欧洲人不会费尽千辛万苦来到这里了,还不如直接去瑞士算了。我去过九寨沟,也去过镜泊湖、长白山天池等。在我看来,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不可替代的美,没有必要用什么甲天下之类的语言。问题的关键是,每个地方都应该有自己的形象宣传语。那么,喀纳斯究竟用什么来概括和形容,值得管理者和开发者费点儿心机。我不大赞成“人间净土”、“人间仙境”之类的定语,主要是太俗,缺少喀纳斯的特色。
小魏告诉我,目前游人看到的喀纳斯,最多有它的10分之一,而且还不是最美的地方。当年,他在林业公安派出所的时候,曾经骑着马去查抄非法狩猎和盗挖药材者,一直再向北跑到150公里外的友谊峰下,看到了冰川、瀑布、雪山等他人难以见到的美景。他去过的地方人迹罕至,景色迷人。一种花儿一开就是一大片,特别壮观。我想,亏了人迹罕至,否则什么美景都会不复存在的。
一到冬天,大雪封山,气温会下降到零下40多度。除了当地的图瓦人、哈萨克人,赚够了钱的外地人就没有影了。如今,整个阿勒泰的哈萨克牧民还是过着游牧生活,一顶毡房就是家。阿勒泰是新疆四大牧区之一,这里的牲畜走的是金光大道(到处是金矿),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大卡车上分两层装着羊往外地运。但牧民们很苦,观念也很旧,草多的时候舍不得卖羊,到了秋天羊就瘦了,也卖不出好价钱了。孩子们都到乡里去上寄宿学校,最多上到初中就回家放羊了。过去的牧场的草比人还高,人下了马就看不见了。这几年草场退化严重,草连脚面都盖不住,牛羊也不好养了,收入也减少了。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喀纳斯虽然已经对外开放,但并没有使他们走近现代化,不知道这是他们的幸还是不幸。
我问,喀纳斯什么季节最美,小魏说哪个季节都美。6月百花烂漫,10月层林尽染,阳光下的湖水如同魔镜变幻莫测,而雨中的山水则像我看到的这样朦朦胧胧却清晰可辨。我羡慕在当地工作的林业公安人员,他们可以成天徜徉在自然的美景之中。但问问遇到的干警,他们的回答是,如果不是为了工作,一天都不想在这里呆。他们一般从五六月进山,十月份才能下山。一年中有四个多月在山上坚守。游人虽多,但难以排解离家的寂寞;压力之大,使得他们无心欣赏这自然的山、湖、林、草、云。
在喀纳斯,路上花的时间比呆在那里的时间还要长。下午四点多,我们就下了山。过了冲乎儿那条刚刚建起来的简易桥,回头看看山顶,云好像淡了,天就会晴了。但我依然感谢这场雨,感谢雨中的喀纳斯,感谢那些在喀纳斯生活和工作的人。我期盼着能有机会再到这里,细细地看看阳光下的喀纳斯,骑着马和森林公安干警一起,不仅仅去看那罕见的冰川、瀑布和雪山,更想走进他们的心灵。
注:此文刊登在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8月21日第四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