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化中适当引入农作物的元素,这或许可以给绿化带来一个突破。
据《信报》5月15日报道,在北京的一条马路边上出现了奇景:树坑里没有种树,却长出了小麦。从照片上看,绿油油的、还抽了穗。过路人有的感到新鲜,有些到过农村的看了也觉得很亲切。但人们所不解的是,树坑肯定是为了栽树而挖,为什么种上了小麦?
小麦是附近的物业员工的杰作。树坑挖了,却一直没有种树,刮起风来尘土飞扬。物业负责人组织人力种了冬小麦,并精心养护,不但覆盖了裸土,还在都市里营造了田园环境。佩服物业的创新之余,想了这样两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树坑早就挖好了为什么不栽树?据说,物业去年还在坑里种过玉米呢。也就是,树坑空着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原来,树坑是修路单位留的,但整条道路一直都没有修完,也就是树坑到现在还归修路的这段“警察”管呢。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是造成“有了树坑不栽树、种了小麦成风景”的现象的根本原因。按说修路的、栽树的都没有多大责任。从修路的角度看,路没修完无法交工,修路的只管修路、只会修路;从绿化的角度看,那段路的绿化任务还没有交给自己,擅自去种树也不大合适。
二是,树坑是空着好,还是种小麦和庄稼好?现在的事儿的确说不准,我单位门口这条路不到2008奥运会恐怕完不了。至于空着树坑的那条路何时修完,恐怕也是未知数。管事儿的可能八辈子都走不到那条路上去,也看不到日复一日空着的树坑,但附近的百姓可就不同了。空着也是空着,为什么不能种点儿庄稼?从百姓的反应来看,也赞成种点儿东西。虽然种的都是些农作物,但成本低、管护易、多少还有点儿收成,也算得上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俱佳,而且一旦要种树了,清理起来容易,也不会造成多大损失。更可贵的是,这点子是百姓自己想出来的,庄稼也是自发种的。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应该得到鼓励和肯定。不管种什么,都比空着好。
从树坑种小麦的事件中,有一点需要引起重视。这就是要倡导边施工、边绿化的原则。不一定非要等工程全部结束之后再开始绿化。在不影响施工的前提下,绿化开始得越早就越好。尤其是那些因各种原因工期拖得过长的工程更应该如此。这就需要打破条块分割、各管一段的格局,在招标时建设和绿化同步进行。在施工中,建设单位和绿化单位协同作战,使工地光秃秃的时间越短越好。在施工中,应该有必要的短期绿化的措施。根据工期长短,可以视情种些生长快、周期短的绿色植物,以免工地长期裸露,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我还想到了另一个问题。我们的绿化设计人员思路可以更拓宽一些。谁给我们规定了绿化只能用树啊、草啊的了?除了在乔、灌、草的有机配合上下工夫外,也可以在农林业的结合上想点新方法。当然,农作物的绿化作用,很难和树木相比,但在以林木为主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种点儿农作物也未尝不可。
据我所知,著名景观设计大师、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就在沈阳一所大学的校园里设计了大片稻田,不但给师生创造了一个诗意的、充满乡土气息的环境,还在美国获了大奖呢!相信农作物的巧妙点缀、科学搭配,会使我们的绿化素材更加丰富,绿化景观更加诱人。哪位设计师受了本文的启发设计出了佳作,不用给我付咨询费,告诉我一声就是了。我一定前去看看那片适当融入了农作物元素的绿色风景。
注:此文刊登在今日《中国绿色时报》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