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服了。一群豆蔻年华的女大学生,愣是成了山东大嫂。
让小姑娘成为大嫂的,不是婚姻,而是一些策划者、组织者们。当然,那个摄影者(是不是新华社麾下的记者待查)也有嫌疑。
照片是新华社几天前发的,好多媒体都采用了。照片上,可以数出人头的有7个年轻姑娘,每人拉个行李箱,在大街上走着。每人不仅头戴一块大红色的方巾,而且身穿一件大红色的长袖围裙,胸前赫然印着黄颜色的大字“山东大嫂”,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黄底红色的“山东大嫂”图案。
从这张照片的说明可以知道,这些女大学生从济南出发,赴深圳从事家教、家庭管理等“高端”家政服务。这件事情本身的是非我们不多加评论,令人搞不懂的是,让这群女大学生们穿着如此扎眼的“山东大嫂”工作服招摇过市,究竟是为了什么?
应该肯定,这身打扮的设计者还是下了点儿功夫的,其美还是不美,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是,这些女大学生和“山东大嫂”的称呼不符。我没有调查过她们是否结婚,如果结了老公是否山东汉子,从照片上看,她们的年龄显然离大嫂有着十分明显的距离。
从照片上看,那身行头绝对不是风衣、外套,而是工作服,如同医生护士的白大褂,健美人士的健身服和游泳泡温泉者的游泳衣。就算是设计合理、衣着得体,也要看在什么场合穿。你从家门口一出来,就满大街地穿着工作服显摆,而且还要穿到深圳?这不是闹剧、不是作秀、不是炒作,又是什么?
不知道这身打扮在济南街头晃来晃去,山东老乡会怎么看、怎么说。如果深圳街头,突然来了一群如此打扮的“山东大嫂”,和那个现代化的城市似乎不大协调。也就是说,真的觉得她们该穿上什么统一的、有标志性的服装,也该设计得美观些、漂亮点儿吧。当然,更要符合她们的年龄和社会角色的特点。
或许有人会告诉我,这身行头就是为了让记者拍照才穿的。这也正是我担心的事情之一。新闻首先要真实,每个要素都要真实。新闻摄影同样如此。如果不是新闻照片,穿什么、甚至什么都不穿也没什么关系,那是摄影者和被拍摄者的事情。但如果是新闻照片,就应该如实再现真实的一切,当然也包括服装。如果不幸真的是记者的原因,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记者用新闻的职业道德来衡量,是不合格的。这样的常识性的问题不该出在国家通讯社上。细细观察,这类现象在我们媒体上远没有绝迹。有些记者不是抓怕现场的一瞬间,而是像艺谋老兄一样摆拍自以为理想的镜头。这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践踏,也是对受众(看照片的人)的不尊重。
并不排除摄影记者是无辜的这个假设。这几个女大学生就是穿着这身行头离开济南的。如果真是这样,十有八九不是她们的自发行为,而是组织者、策划者的意图。从照片上还可以清楚看到“打工俱乐部”的字样,不知道是不是让她们变成“山东大嫂”的始作俑者。策划也好、炒作也好,运用得当的话也没有什么。只是如此这般把女大学生硬变成“山东大嫂”实在过于牵强了。这类问题也是屡见不鲜。比如,刚刚会说话的孩子,就被迫在电视广告里说什么“黄金搭档”。年纪轻轻的周笔畅,傻傻地做着成年女性需要的那种产品广告......
最后还是要批评一下照片上的几位女生。凡事要多动动脑子。不能人家让你穿什么、你就穿什么,人家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不管对方是记者也好、组织者也好,都需考虑考虑,不要傻乎乎地让人家当枪使。
记得我带记者在北语校园拍照子。记者想拍几张外国留学生的照片。尽管有校方负责人陪同,几位德国学生还是一个劲儿地问,准备怎么拍,拍了以后干什么。当他们得知要用在杂志上时,执意要看看这是份什么杂志。人家如此认真,捍卫的是自己的肖像权,是担心自己的形象被误用、滥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