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新京报披露,河南大涧村的24名村干部、村办企业管理人员,花费约90万元,先后进清华大学攻读CEO总裁班。报道涉及到了农民进总裁班是不是炒作、有没有必要等话题,而我则想就清华该不该收农民学员、该不该收农民这么多钱略谈浅见,供大家批驳。
 
   
广义地说,任何班认真学了之后多少都会有些益处的,何况是我国最高学府办的这类高层次培训班。问题是这个班适合不适合学员的需要。每个班都有自己的教学计划,有自己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有自己最适合的学员。也就是说,办的每一个班并不是适合每一个能交得起学费的人。
 
   
这篇报道说,农民们上的这个CEO总裁班,由清华与慧泉国际商学院合办,学期一年半。前往听课的大多是大中型企业老总,还有国内500强企业总裁和几个副市长。从学员的结构和CEO班的名称推断,该班培养的应该主要面对的是企业老总们,其课程的安排、教学的计划可能不是根据农民的特点确定的,恐怕很难兼顾到这些不同来源的学员的口味。
 
   
如果农民们交了高达3.8万元的学费,但只是和老总们一起听听并不是针对自己开的课,虽然能开拓开拓眼界、学几句新名词,恐怕很难学以致用、很难解决“三农”问题。如果不幸真被言中,尽管这个村富得流油,交得起这笔学费,但办班的人也不该眼里只看见钱。虽说是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两厢情愿,但不问学员来路、只管收钱的做法值得商榷。利用农民求知若渴、求学迫切的心理,把原本并不适合的学员拉进班里,起码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并不是说,村干部、村企管人员的水平、素质就一定比老总们差,而是说在学费面前人人平等的背后,也该问问在教学面前是否也做到了人人平等。
 
   
其实,办CEO班考虑经济效益无可非议,学员越多当然效益越好。但不能只是盯着人家兜里的钱,而不管你卖的东西人家拿不拿得走,拿回家有没有用。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孩子家里交得起3.8万元,你也不该允其学什么CEO。因为,你的班不是为人家服务的。
 
   
如果真想为农民做点好事并不难。专门办一个农民CEO班不就结了?按照农村发展的需要,针对农村企业的实际,为农村干部、企管人员量身定做,办班质量和效果肯定会好得多。既为农村、农民办了好事,也有了一定的办学收入,而且更有新闻报道价值,何乐而不为?
 
   
如果哪所大学觉得上面说的有点儿道理,真的办了这样的班,可别忘记点子是我出的啊!
 
   
注:此文刊登在2007年2月7日的北京日报《铁铮的专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