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IE,这个新名词能否在中国流行?

(2006-11-19 16:15:37)
    昨天周六,原本十分不情愿在周末开会的我,还是自投罗网,大早晨起来搭了个顺路车就直奔九华山庄。不为别的,就是冲着NIE这个新名词来的。
 
    其实,参考消息报社召集的这个座谈会和其它媒体的也没太大的差别,都是为了扩大媒体的影响。只不过有些媒体太过注重发行量,有的重在组稿。据说新京报有时卖一份报纸还要送你一袋牛奶。参考消息之所以瞄准“穷学生”,不为别的,目的在于明天和未来,培养的是明天的将在读者。
 
    NIE是英文Newspaper  In  Education的缩写。中文可译成“报纸参与教育”。我在高校就职,又从事新闻传播研究,这个话题自然会引起很大的关注。所以,尽管路途遥远,又赶上周末,我还是急匆匆地赶到了会场。
 
    在我们连听都没怎么听说过的时候,这个工程已经如火如荼地在人家的土地上兴起了。据世界报业协会调查,到了2001年,至少有52个国家开展了此项工程,其中的21个国家将其写入了相关法令,或者作为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内容来实施。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就诞生了这项工程。报界和教育系统相联合,举办讲座、创办刊物、报道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提供图文并茂的知识、提供较低折扣的报纸等,努力将报纸引入学校课堂,把报纸作为教科书或者教学辅导读物,培养学生们的读报兴趣。
 
    在我国,媒体人很少能认真关注受众的想法,更别说搞什么不能立竿见影的NIE工程了。以睁开眼睛看世界“第一人”著称的《参考消息》能主动和教育系统接触,如此姿态应该说是有远见之举。
 
    其实,作为传播媒体,本来就有教育功能。但如今的许多媒体却似乎热衷于以教育为敌。名为舆论监督,实则哗众取宠。甚至出现了一种妖魔化的倾向。报纸上什么烂七八糟的都登,别说教育人了,不当教唆犯就万幸了。
 
    话筒挨着个儿传,到了我手里,当然不说是不行的。我的观点是,要想让学生了解这份报纸,宣传是必不可少的了。许多国外的报纸都走免费报、廉价报的路子,对于学生来说免费赠阅是让报纸走近学生的最好的方法。
 
    《参考消息》的成功因素很多。其中大家关注不多的是其文化因素。参考消息基本采用的都是外国通讯社的稿件,不但以中国的角度看世界,而且从全球化的视角看中国。吸引国人的,不仅仅是国外对中国的舆论,还应该有与国内媒体不同的视角、观点,以及写作方法和技巧。所以,尽量保留原稿中的文化含量、体现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应该是参考消息编者们的重要使命。
 
    如果你想和谁交朋友,必须要为其做些什么。对于想走近受众的媒体人,应该考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亲爱的受众?”这样的问题。对于参考来说,现在对于教育的报道应该说是不充分的,远远不够的。考虑到其它受众的兴趣,似乎创办“教育”专刊应该是有益之举。
 
    在一切都在变化的时代里,参考的外在形式是否应该有所变化,也是一个问题。具有历史沧桑感,不等于不变化。变化也不等于对原来的全盘否定。对于那些几十年的老读者来说,过大的变化会使他们产生陌生感,甚至会疏远了报纸。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年轻读者而言,太落伍的包装会使他们忽略了对其内容的考察。恰当地做法是,稳中求变,变中求稳。
 
    座谈会一直开到了12点半。后面的人发言的时间显然是不充分的。该报的常务副总在结束会议时,站起身来,规规矩矩地给大家鞠了个躬,再次表现了报纸的诚意。
 
    回城的路上,我一直在想,NIE这项工程在中国的土地上究竟能否变得流行起来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