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出风情万种 ——《东湖的船》中绍兴的文化元素和诗意表达
(2017-08-26 22:03:55)
《东湖的船》是毛诗凡在初中时候写的日记体小说。小说主人公林安东是河南人,想要“闯”出一个新世界,不远千里,来到绍兴,经朋友的介绍在东湖成了划乌篷船的船夫。慢慢地,他爱上了东湖,爱上了绍兴。期间他还认识了同样来自河南的老乡林树,两个人相见恨晚,十分投合。只是突然有一天朴林走了,因为他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准备到外头去“闯”事业。尽管如此,安东依旧安心地在东湖划船。如是过去了许多日,有一天林树竟然又回来了,原来他拿父亲的遗产炒股票,全亏了。林树于是又和东安一起在东湖划船。再后来,有人四处打听林树,在和林树说了几句以后,林树激动得要死,因为原先以为亏光的股票翻倍地赚回来了,于是再次决定走。朋友的离开尽管让安东若有所失,但很快,安东在箬篑山找到了知音,而且他得知林树拿那些钱孤注一掷,又全部买了股票,很幸运地大赚一笔,并且用赚到的钱买下了一家小公司。又没过几天,林树出人意料地又回来了。正当安东诧异之时,林树说自己挺好的,还当了总经理,此番回来是因为他放不下曾经与他同甘共苦的战友,想请安东去公司当副总经理。没想到安东不假思索地回答“不”,然后就向东湖的深处飘荡,飘荡。小说情节也到此结束。可以想见,安东因为东湖而放弃了公司,还因为乌篷船而放弃了副总经理的职位。
一、文化元素
在《东湖的船》中,“水”可以说是一个高频词语,前后大概出现几十次。是啊,写绍兴怎么能够不写“水”?“水”是绍兴文化的一大元素。水是哲学,水是诗词,水是画作,水是绍兴人的性格。怪不得身为船夫的安东,一旦操起了手中的船桨,就感觉离不开水了。
与“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石”。绍兴的石文化源远流长,“东湖位于绍兴城东箬篑山麓,昔日秦始皇东巡至会稽,于此供刍草而得名。自汉代起,相继至此凿山取石,至隋,越国公杨素为修越城,大举开山取石。经千年鬼斧神凿,遂成悬崖峭壁,奇潭深渊,宛如天开。”这一些都不是一个外地的初中毕业的林东安知道的,但他却在东湖石壁上闻到了文化的气息:
说是人工开凿的石壁,好像是天然形成的。事实上,现在的人们也没搞清楚这石壁到底是否是人工开凿的,因为人们还无法解释古人是如何将这坚硬无比的山石开凿成如此光滑的石壁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还是宁愿相信大自然的力量。
我大着大胆,向他介绍,此石壁是上古时候开凿的,在今天被发现,实在让我们的考古学家吃了一大惊;它光滑的原因,至今仍是一大谜。
“箬篑东湖,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难通。”
八字桥,题扇桥,小江桥、广宁桥、宝珠桥、尚桥等等,个个都挺漂亮的。这漂亮不是那种钢铁架成的漂亮,而是那种石头砌成的朴实的漂亮。
2.饮食文化、交通文化和服饰文化
在绍兴文化中,饮食文化、交通文化和服饰文化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风格,那就是“三乌一黄”。在小说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三乌”的高频出现率。不错,戴上乌毡帽,划着乌篷船,吃点乌干菜,咪盏绍兴黄酒,安东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好味道!真的!
那样实在而又古朴的味道,那样酸咸而又平淡的味道。
也许,这就是绍兴。
看着这霉干菜,我似乎在哪里看见过他的颜色,想了半晌,直到无意识拿下乌毡帽的时候才明白,这霉干菜和这乌毡帽有着同样的色彩,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的本质。
霉干菜!还有乌毡帽!
对!就是它!它那朴实的颜色!
最近眼前好像总是出现那种捉摸不透而又近在身边的乌黑色。
你看吧,霉干菜,乌毡帽,乌篷船,他们都同样有着这乌黑色。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同事,那本地的同事就笑了。我突然看见他的笑,有一种异常的魅力,透露出一种鲜为人知的美丽,那种藏着朴实的美丽。我不禁被它吸引。
“绍兴有‘三乌’,这三乌就是:霉干菜、乌毡帽、乌篷船,所以霉干菜也叫乌干菜。”
抬头,无意间看到在河道旁走动的人们,他们的脸也是那般颜色,黄中透着那么一点黝黑。
也许,这就是绍兴的颜色,这块土地的颜色。
社戏是绍兴曲艺文化的一种,对外乡人来说,安东“看水上亭子中的社戏”不但尝到了“新鲜”和“有味”,而且还将这种特殊的曲艺和河南的做了比较,让大家知道绍兴和河南,江南和江北的文化差异。
绍兴还是书法之乡和诗文之乡,小说把诗歌和书法和石壁联系在一起,借以突出东湖的伟大。
那字写得确实挺不错,有大书法家的手笔。
我又不得不佩服东湖的伟大,竟会有郭沫若的诗在石壁上。我在小学就知道,郭沫若是一个很伟大的文人,因为一篇课文。而且,更伟大的是郭沫若的诗能够让工人花那么大的力气写在这么陡的石壁上。
那旅客又读道:
除了郭沫若的两首,还有一首不知道是谁的了:
洞五千尺不见底,
桃三千年一开花。
我一看吧,那天我还真没说错,这东湖底下倒还不仅仅只有水草,还有那些文人的游踪,和一些耐人寻味的悠久而浓厚的文化,积淀在这东湖的水底。
作者还写到箬篑上,那个他找到知音的所在。既然有知音,就让人联想到伯牙和子期的的典故,既然是箬篑,还令人回溯到秦始皇南巡绍兴的时间隧道。“会稽刻石”“李斯碑”,便是刻录绍兴文化的丰碑啊。
二、诗意表达
1.借外地人的眼光观察绍兴,便于挖掘文化的元素。
“我”从河南来,本来对绍兴不是很了解,通过本地同事、教练和已在绍兴待了一些时日的老乡的介绍,“我”认识了一个带着浓郁的文化特色的绍兴。
午饭照常在船上吃,吃的是自己带的,往常我都早早准备了盒饭,今天却因为早上没有时间,是老乡给我准备的,也因为这个,我不知道里头是什么东西。
打开一看,乌黑乌黑的一根根的东西,从来没见过。莫非是老乡搞什么怪?问林树吧,他也不知道,再问同事,他是本地人。他看看笑着说:“这个呀,就是‘霉干菜’!”
2.以“东湖”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容易凸显水乡文化的源远流长。
“我”是一个船夫,在东湖划乌篷船,耳濡目染的,就是古城的风土人情;举手投足间,传播的就是绍兴的习俗文化。你看:
乌篷船左右微微晃动,我划过这个洞,再穿过那里洞,一边解说着这里的历史。
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因为“我”东湖船夫这样的特殊身份,我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包括外国人。
我还注意到,那老外的肚子可真是很大,想必外国人都很有钱,所以才能到这里来,所以也吃那么多东西,所以肚子也就那么大了。外国人想得通啊,游遍天下的他们真的是很快乐啊,看他们的笑容就知道了。
他们很逍遥的,能够去那么多好玩的地方,我很羡慕他们,但是其实我也是很满足我现在的生活了。他们对大千世界的看一眼的渴望,至少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的。如果我有钱,我也想看一看这个世界的。我的愿望仅此而已,我并不想再因为这个而丢失了平凡。
突然想起炒股的事情来了。根据当时的金融市场,林树有没有可能在亏了很多以后大赚一笔呢,林树的故事到底能不能折射出那一段股市风云呢。且看笔者网上找到的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