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课文解读与课后练习详解二 克己复礼
(2014-11-14 14:12:53)《论语选读》课文解读与课后练习详解
二
<<FONT face=宋体>课文理解>
本章选择孔子关于“礼”的一些论述,具体对“礼”的内涵及如何达到“礼”作了阐述。前面谈过,孔子所说的“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在他认为,“礼”(制度)的完善是根本,所以他推崇理想中的“周礼”。西周面对当时社会纷争(主要是国君、诸侯的权利争夺),建立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来巩固社会秩序。而到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这种制度受到冲击,所谓“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后世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绝对统治,作为压迫百姓的手段。
<<FONT face=宋体>课文解读>
一、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本节语录,围绕这两方面展开。
二、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对于宋代“天理人欲”之说,现在不少专家研究认为,宋儒还是肯定人的正常欲望需求的,如朱熹认为“饮食者,天理也;求美味,人欲也”,“饮食男女,固出于性(天性)”,因此,人们正当的欲望不是“人欲”,而是“天理”,只有违背仁义礼智信的“穷口腹之欲”,才是需“去”的“人欲”,故他又说:“修德之实,在乎去人欲,存天理”。同时,朱熹之说不仅仅针对一般百姓,更针对统治者,提出“正君心是大本”,认为大臣的责任是“格(规范)君心之非(不对之处)”。朱熹被宋孝宗罢官,其著作被禁,其学被称“伪学”,朱熹等59人被定为“伪学逆党”,也正说明朱熹理论也是针对统治者的。到了明代,朱元璋等曲解其说,更成为专制统治的理论。
三、“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句。这种倒装句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
陈述句中的主谓倒装,主要是突出感情,强调谓语表达的内容。这两个例句,表达出孔子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这种倒装句的使用,说明《论语》作为古代散文起始阶段的语录体带有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
<<FONT face=宋体>文言练习>
四、阅读下面三段文字,说一说它们各自从哪个角度对“礼”进行阐释的。(文字略)
荀子《礼论》注译
19.1
[注释]
(1)分(f8n奋):名分(参见5.10注(1)),这里作动词,表示确定名分,即划定各人的等级地位职分等等。(2)屈(ju6决):竭尽。
[译文]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不得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
《曲礼》节选注译
麀(you):母鹿。
【注释】太上: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五帝时代。慑:屈服。
【译文】上古时,人们崇尚“德”,后来却讲求施报。礼崇尚往来。施人恩惠却收不到回报,是不合礼的;别人施恩惠于已,却没有报答,也不合礼。人们有了礼的规范,社会便得以安定,少了礼社会便会倾危,所以说:“礼,不能不学啊!”礼的实质在于对自己卑谦,对别人尊重,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小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况富贵的人呢?身处富贵而懂得爱好礼,就不会骄横过分,身处贫贱而知道爱好礼,那么志向就不会被屈服。
五、“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中哪些词活用作动词?其意义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和“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中活用动词的相应词语有什么不同?
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但语法意义不同。前面的例子是在名词前直接加否定副词,而副词只能修饰谓语,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所以,副词后的名词,一般是活用作动词。后面的例子是两个名词相连,那么一般来说,前一名词活用作动词谓语。也有的书上将以上的例子作为“名词意动”,因为谓语动词没有设计具体动作行为,仅是主观意图上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