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理解《故乡》中的名句
(2015-06-03 08:43:53)
标签:
推理理解故乡名句 |
分类: 教学 |
轻松理解《故乡》中的名句
长沙铁路第一中学
鲁迅《故乡》最后一句话早已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学习这个句子,学生大多做过这样的笔记:
一言以蔽之,理解就是语言形式的置换和逻辑推理,而置换中又包含了推理。置换如代词、同义词、同义句的置换,概括与具体、抽象与形象、个别与一般、本质与现象之间的互相置换,含蓄表达与直白表达的相互置换,正面表达与侧面表达的相互置换……如何检验对某个文本、某个段落、句子是否充分理解?就是看能不能就该文本、段落或句子作多种语言形式的置换,能不能就该意思进行正确的判断或推理。
理解《故乡》中的名句要经过以下置换与推理的工序:
一、同义词、近义词置换。
“无所谓有,无所谓无”难以理解,就要把“无所谓”的意思通过同义词、近义词来置换。“无所谓”在这里是“说不上”的意思。以“说不上”置换“无所谓”,“希望是本无谓有,无所谓无的”的意思是“希望是本来就说不上有,也说不上没有的”。
二、形象与抽象的置换。
抽象 |
希望 |
是本 |
无所谓有(说不上有), |
无所谓无的(说不上没有)。 |
形象 |
地上的路 |
本 |
地上(本)没有(路)。 |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从以上表格看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与“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鲁迅自己在文中进行了抽象与形象的置换。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为了使要表达的意思突出、鲜明、易懂而双管齐下,运用了抽象和形象两种方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鲁迅是如何置换的呢?鲁迅把“希望”比喻为“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的意思就是“其实本来就没有希望”,也就是“本来说不上有希望”,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成了路”,“路”便“说不上没有”了,即“希望”就“说不上没有”——“希望”便“无所谓无”了。
鲁迅先生并没有把要表达的意思都抽象地表达出来。而是让读者再去进行形象到抽象的转化探寻言外之意:“走”相对于“希望”而言就是去“斗争、实践、奋斗”,“成了路”,就是“实现了希望”,那么“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意思即“去斗争、实践、奋斗的人多了,也就能够实现希望”。
抽象 |
希望 |
是本 |
无所谓(说不上) |
有, |
无所谓(说不上)无的。 |
|||
形象 |
地上的路 |
本 |
地上没有路。 |
走 |
的人多了 |
也便 |
成了路 |
|
抽象 |
|
|
|
斗争、实践、奋斗 |
|
|
实现了希望 |
能够进行抽象和形象之间的置换,说明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如果还能进行其他置换就会使理解更深入、更鲜明。
三、正面表达与反面表达的置换。
“去斗争、实践、奋斗的人多了,也就能够实现希望”置换成反面表达即:“不去奋斗、追求,希望就不能够实现,希望也就无所谓有,有了希望等于没有。”
四、三段论推理和因果推理。
这个名句,如果全部置换成抽象表达意思如下:
“希望本来是说不上有,说不上没有的,去斗争、实践、奋斗的人多了,也就能够实现希望。不去奋斗、追求,希望就不能够实现,有希望等于没有。”
但这并不是本文主旨,只是作者摆出来的一个大前提。本文主题并不是大而泛的“希望”,而着重于“我希望他们有新生活”,小前提是:“我们的后代有新生活是一种希望。”这个小前提要读者自己到文中去找,而这个三段论的结论也要读者去推理,这样才能理解作者的意思:“我们的后代有新生活这个希望本来就说不上有,也说不上没有的,如果去斗争、去实践、去奋斗的人多了,他们拥有新生活的希望就能实现。”再进一步进行因果推理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我们要去斗争、实践、去努力追求,以迎来新生活。新生活一定会来临,只要我们去努力奋斗!”这个经读者推理而得出的结论,就是作者的言外之意。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道理,作者就是要用这个普遍性的道理来坚定人们的信念,激励人们在黑暗中找到希望,为了新生活而斗争、实践、努力!
需要这么多步骤才能到达理解的终点站。也许有人认为只有很蠢很傻的人才需要这样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做,其实不然,这中间的每个置换都可能是高难度的。如鲁迅大师把抽象表达“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置换成形象表达“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不仅形象、易懂而且新颖独到、置换得相当精准而又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明白了过程与方法,才能理解得清清楚楚。过程可能并不是很复杂,但囫囵吞枣者决不能侥幸过关,掌握了方法,才能够明明白白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