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 流氓软件--“流氓”变“歹徒”? ]

(2006-10-09 00:03:08)

       万事达国际信用卡公司宣布说,位于亚利桑那州土桑市的一家信用卡数据处理中心的电脑网络被侵入,4000万张信用卡账号和有效日期等信息被盗,盗窃者的手段正是在这家信用卡数据中心的电脑系统中植入一个“流氓软件”。

       此外,VISA、美国运通和DISCOVER等三大信用卡发卡机构的信用卡信息都有部分被盗。

       “这只是冰山一角,对于绝大多数防范意识薄弱的中国网民,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更大。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统计,我国现在有超过130种流氓软件通过互联网传播。未来,我们要和流氓软件展开长期的斗争,现在才刚刚开始。”

       “流氓软件本身并没有问题,它只是厂商直达消费者的通路,关键是使用者用它来做什么。用得好会给用户带来方便,用的不好就会成为‘流氓’,甚至成为‘歹徒’。对于用户而言,流氓软件不仅只是一种滋扰,更可能带来危及企业和个人的安全隐患。”

       对于附着在流氓软件中的间谍软件,杀毒软件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就企业来说,要降低企业员工和软件带来的安全风险,当务之急是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认证工作。但在中国,间谍软件会产生较为严重的损失,比如财务损失和身份被盗。而且绝大多数的受害者并不知情。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外企业内部的分级访问管理的完善。

       赛迪顾问的一份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被受访人认为单一密码保护已经无法保证身份认证以及访问管理的安全需求。70%左右受访者表示会考虑购买密码令牌,或者计划在企业内部及企业网站上实现单点登录,八成的受访者宣布今年将投资企业身份管理领域的花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