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科学课学生实验的重要性

(2008-04-21 21:24:39)
标签:

教育

浅谈科学课学生实验的重要性 

    小学自然课在课程改革中改为“科学课”。这不只是课程名称的改变而已,更重要的是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了实质性的变化。面对21世纪的教学,仅仅“传授知识”显然是大大落后了,必须让孩子们学会不仅在科学课上,而且在生活中,在将来,都会自行探索、创造,利用已有的智慧解决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因而科学课上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非常重要,在实验教学时必须做到广度、深度的准确把握,增强其趣味性和知识性,教师讲授、演示精当,以点带面,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在实验中探究,在实验中发展,举一反三,循序渐进。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学生实验的重要性:

一、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21世纪,现在的学生也不是以前的学生,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虽然社会和家庭给予了他们很多,同时也剥夺了他们很多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就是其中一项没有机会好好培养的能力。而科学课中大量的实验操作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动手操作训练的平台。

    例如《点亮我的小灯泡》,学生在生活中是不可能接触到连接灯泡,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实验操作,经历使用一根电线、一节电池,让一个灯泡发亮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利用剪刀或是火柴去除导线塑胶外壳,学会将细小的铜丝向顺时针方向扭紧,学会更好的将导线连接在灯泡螺旋金属外壳上。

    再如《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中,将面粉从水中过滤出来的实验,这个实验有许多小细节要注意:一高(漏斗管高于玻璃杯地部),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倒入的液体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漏斗管靠于玻璃杯壁,玻璃棒靠于滤纸重叠面,液体靠着玻璃棒流入)。这就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注意好每一个细节。

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课“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在这一独特的学科性质更需要学生在探究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究竟该这样合作呢?

   1、合前先分

   合作讨论、合作操作,必须要以个人独特的见解和认识作为基础。如果学生

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匆忙地展开讨论或操作,那么,一部分较优秀的学生将成为实验的主导者,而那些学习能力较差、不善言谈的学生就会变成实验的观赏者。因此只有在每个学生都有所思、有所感后再展开讨论、进行操作才能有效的体现实验的功能性。

   如在《生的食物和熟的事物》中,教师先出示生、熟的马铃薯,先引导全班学生进行判断哪个是生的哪个是熟的,再讨论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断出来,学生讨论出很多方法:摸、看、切、尝、闻、剥……在这一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会用什么方法,别人的方法是否也适用。让每个学生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时再开始小组合作,仔细观察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究竟有多少不同之处,请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

    2、分后必合

    个人的思维是丰富的,小组中的个人想法也是各种各样的。“凡事预则立”,任何有效的工作都始于明确一致的目标。在合作的初始阶段,小组成员只要能达到共识即可,随着合作学习的深入,合作项目挑战性的增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制定周密完善的计划,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

    例如在《观察绿豆芽的生长》中研究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各小组应先制定一份研究计划:我们想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猜想;我们实验的方法;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我们不改变的条件。计划指定好后开始实验,把5颗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的一端湿润。3、5天后观察实验结果,并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3、合中有分

    合作与分工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效合作离不开合理分工,合理分工是为了有效合作。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小组成员之间相得益彰,合作学习才会更加有效。

    在还未开始任何实验操作之前,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小组中每个人担任着不同角色:小组长、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等。在角色的分配上小组长应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记录员应该具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汇报员应该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强、胆大心细的学生比较适合担任操作员……然而,这样的角色设定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活动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允许学生根据的同的活动自由的调整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即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扬合作精神。

三、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兰本达认为:“思想体系是社会结构的反映”,“而一定的教学方法形成相

应的思想体系。”传统的实验课,往往是教师先演示实验,然后由学生照教师的方法做实验,按部就班,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争辩、去研究、去创造。

    在科学学习中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点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探究过程中间,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他可以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可以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养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也可以获取科学知识,并且可以领悟科学的本质,所以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在科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探究活动是学好科学的核心。除了对身边事物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还必须让学生去经历这些观察,研究,认识活动。

    例如在《哪艘船装得多》中,通过第一个实验:用橡皮泥制作小船,比较哪一组制作的小船装得玻璃珠多,从中学生会自主发现问题:为什么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制作的小船装得玻璃珠多少不同呢?学生的猜测可能会是与形状、大小、厚薄等有关,教师不必直接去判断对错,而是可以让学生任意挑选其中一个条件,通过实验去验证它是否影响小船是载重。

    在《淀粉的踪迹》验证梨是否含淀粉的实验时,有一小组的梨变色了,教师不妄加断言而是放手让学生去解决问题。首先有学生提出:可能是他们实验时出了问题,学生纷纷开始讨论,可是还是没有发现问题。接着又有学生建议:可以让他们再做一次。这次实验得出的结果和大家一样,那为什么刚才的梨会变色呢?学生再一次自主的开始去探究,一定是刚才的那片梨有问题,终于在大家的帮助下,该小组的学生找出了原因:弄过淀粉的牙签插在了梨片上,实验是又拔下来,牙签上的淀粉粘在了梨片上。在出现问题时,教师完全没有给出任何结论,都是学生一步步漫漫探究出来的。

    小学科学教育的先驱与导师刘默耕先生引用“格物致知”一语来解析“科学”,这实际上就是将科学的过程视为学生在摆弄、探究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课堂中的实验不只是科学知识的学习,更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科学课堂中的实验非常重要,教师不只是要把握好课堂中的实验,更要将实验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从更多的生活观察、实践中去更好的探究科学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