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大约在2003年撰写的文章,是一家杂志给我的主题专访----圈子,记述了当年我生活中的朋友圈子的片断,那时还在央视,有很多的空闲时间与朋友在一起:大家都是北漂,都在北京奋斗,都是需要朋友慰籍和温暖的单身;单打独斗的岁月中这是一段很重要的历史,周末和假日里浑然不知寂寞的味道,只是不记得杂志的名字也忘记配发哪些照片!
只记得采访我的姐姐姓庄!现在已经离开杂志社,也失去了联系.
偶尔在腾讯读书频道上赫然发现了采访原文,仿佛走失良久的朋友忽然出现在眼前,惊喜不已,仔细读来,却感慨良久:当年故事中的六个人组成的圈子已经不复存在,除了我都其他的五个都已经为人夫为人妻---
两个女孩嫁到美国,一个男友在内蒙立业并与相爱多年的女友结婚;一个男友在北京及全国各地做生意也快当爸爸了,另一个在一家上市游戏公司做高管!
他们是否还好?
是否也还有自己的圈子?
是否还能想起闹闹得我?
一定的,他们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无论在何处守望生活,无论膝下几多儿女,都不会忘记一起疯过,笑过,难受过的女"哥们"!
六年的时间北京发生了很多变化,每个人也发生了太多变化,圈子在不断的变化,朋友在不断的增加,只是希望,不因忙碌失去朋友,不因工作离开圈子!
相看两不厌
http://book.QQ.com
2005年
08月 31日 19:16 家庭 文/zoe
圈中人:----
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创意世界》主持人
从小到大,她都是一个顽童样的女孩子,笑逐颜开地生活在朋友圈子里。在热闹的朋友圈子里,她总是一枚开心果,她一出现,周围朋友身上蕴藏的小幽默就被她一点点开发得向外蹦。
她爱热闹在朋友圈子里是出了名的,她喜欢一群好朋友巧立名目地聚在一起说说笑笑闹闹,有时她都觉得自己有点沉迷于这样的聚会,因为她永远都是坚持
到最后的人,别人不言撤她决不言撤。她的朋友圈子很广,分别来自不同阶层,既有采访对象民间艺人,也有读研修班的同学,全国的编导主持人,还有医学专
家、艺术家、企业家、军官……她的热情直率,宽宏豁达,诙谐风趣,在朋友圈中很受欢迎,使她在朋友的圈子里成为核心人物。
在她众多的朋友圈子中,有一个6人圈子活动甚密。其他5个人原本素不相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朋友---海丫头,大家意气相投,后来就经常在一起。丫头经
常充当司机,把他们从东城到南城一圈人都接上,先去茶马古道云南餐厅吃饭,然后去上岛咖啡厅喝咖啡。周末就经常约在京城俱乐部打壁球、网球或羽毛球,有时
也会到某个人办公室里玩,大家打牌聊天,或一队人马“杀”到郊外收不到手机信号的地方逍遥。6人圈子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到周末、休息日他们都会一起过,
在生活中真是锦上添花,有时候像想念恋人一样互相想念。
这6个人都是独身,正好是三男三女,各是男人女人中的一种代表,照她的话说他们是“相看两不厌、永远没火花”的那种朋友,很纯洁很放心。大家互为 照顾对方情感起居的“管家”,使每个人有了家的感觉,不必为每一天的麻烦而担忧。困难、孤独,抑或高兴、成功的时候,总有人跟他们一起分享这一切。互相给
予一份看起来还清闲的心情和能让自己很舒服活着的信念。这是像兄弟姐妹般的一群朋友,这里没有利益关系,没有纠缠不清的男女暧昧,安全平和,永远开开心
心。
要想加入这个圈子并不容易,必须要和6个人都谈得来才行。如果和其中一个人谈不来,下一次新来者就得自动消失。和他们差别太大的很内向、很矜持的人通常不被他们欢迎。
了这6人圈,她还有一个“铁三角”,3个人最经常待在一起。他们会选择一些很实在的休闲方式,比如桑拿、足底按摩、喝茶。他们是丫头事业上的伙伴和导
师。她的好奇心很强,不知从什么时候,她很想寻找商业中的冲击力。偶然认识了这两个人,大家很快成为莫逆。他们是带领丫头了解商业的引路人,大家在一起无
话不谈,经常会通宵达旦。两个人都比她年长,他们会毫不留情地批评,指出她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把她性格中不好的部分砍掉,虽然疼,但非常管用。和他
们在一起,丫头像一块干燥的海绵拼命吸收着水分,成长得很快。
朋友圈子没有现实的利益之争,完全因为共同爱好走在一起,和他们在一起,生命也变得美好了。
心灵的体验我们每个人都有所经历,但未必所有的人都可以真切地体会到。不妨让我们把思想盛放在盘子里,大家一起来观赏烹调,甚至细细品尝。
相关专题:
圈子文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