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尹铎之问

(2011-12-08 14:37:36)
标签:

杂谈

 

  

                                        尹铎之问          

张家成

 

千百年来,政府如何对待老百姓,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尹铎之问,直到今天,仍是政府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实施厚民之生的保障式政策呢?还是实行搜刮民财的抽丝式政策?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产生于近、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作为一种社会建设实践和思想观念,它的渊源却相当久远。

在我国,“保障”一词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中已有记载。《词源》在解释“保障”一词时引证了两条语例,一条出之于《左传》,另一条出之于《国语》。《国语》这一条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在开篇就记述了这个有关“保障”的史实。

让我们跨进时间的隧道,进入伟大的史学家左丘明、司马光记载的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

事情是这样的:春秋末年晋国大臣赵简子(赵鞅?-前458年),派属下尹铎去治理晋阳。尹铎临行前,就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方针请示赵简子:“我面前有两种施政方针可供选择,一种是用榨取老百姓的血汗财富以充实仓库的办法,就象抽蚕茧的丝一样,直到抽尽为止;一种是用宽厚的办法,对老百姓保护屏障,就象修筑堡垒一样为他们提供保障,厚民之生,让他们的生活不断富足丰厚起来。我应该实行哪一种方针呢?”赵简子明确回答:“一定要用‘保障’的方针”。(《资治通鉴》卷一: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胡三省注:“保障,谓厚民之生,如筑堡以自障,愈培则愈厚。”)。赵简子作出这样的决策,是和他所实施的改革措施相一致的。春秋晚期,晋国六卿赵氏、魏氏、韩氏、知氏、范氏和中行氏,都在自己所属领土内,不同程度进行了经济改革,废除了“步百为亩”的井田制,代之以田亩制和租税制。赵氏的亩制最大,以二百四十步为亩,又推行“无税”政策,最得地主阶级的拥护;其次是魏氏和韩氏,二百步为亩,采用按亩五分抽一的税制;再次是知氏,以一百八十步为亩;范氏和中行氏的亩制最小,以一百六十步为亩。军事家孙武据此推断,实行小亩制的范氏和中行氏将先亡,其次是知氏亡,再次是魏氏、韩氏亡,只有赵氏将会成功,取得晋国。后来六卿在互相兼并中,如同孙武所预料的,范氏、中行氏先亡,知氏后亡,只是魏氏、韩氏继续存在,出现了“三家分晋”的局面。由此可知,赵简子的改革是要使老百姓受到更多实惠,争取民心,壮大实力。因此,他坚决支持尹铎实施厚民之生的保障政策。

尹铎到晋阳后,立刻“损其户数”,调整减轻税赋,争取民心,修建堡垒,加固城防,使晋阳成了赵氏稳固的后方。在后来智伯裹协魏、韩兵犯晋阳时,正是因为有坚固的城防堡垒、有备的军队和老百姓支持,使简子的儿子赵襄子立于不败之地。

往事越千年。阅读赵简子、尹铎实施厚民之生的保障政策的史料,我们看到:“保障”的本义是“保护障蔽”,应是产生于华夏先民们修筑堡垒、保护群体安全的实践。赵简子、尹铎是从政治的角度引申使用“保障”一词,把保障当作改革、施政的重要指导思想,并采取具体地实施措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把保障当作一项具体的社会经济政策(减轻税赋)时,厚民之生是“保障”的概念的内核,已蕴含有“社会保障”的因素。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是十分有价值的思想资料。仔细思量一下,我国正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其目的不也是厚民之生吗?

千百年来,政府如何对待老百姓,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尹铎之问,直到今天,仍是政府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实施厚民之生的保障式政策呢?还是实行搜刮民财的抽丝式政策?

尹铎在晋阳施政的实践说明,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其施政行为的核心必须定位在以人为本上,目的是让老百姓殷实、富裕的生活。兴国必先富民,这是一条康庄大道。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必然走向衰败。不要忘记,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今天,政府要真正做到厚民之生,各方面的保障都不能短缺。比如,政治上的法治保障、经济运行中的市场规则保障、军事上的国防安全保障、思想文化方面的精神保障和人民生活的社会保障等,少了那一样能行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