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科书编写(修订)的十二个问题(温儒敏)
(2013-11-30 22:29:35)
标签:
教育 |
语文教科书编写(修订)的十二个问题(温儒敏)
(2013-11-30 11:27:08)| 分类: 基础教育 |
2013年9月11日,教育部基础二司召开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修订启动会议,与会者有各个版本语文教材的主编,我受命在会上做了主旨发言。本文系根据发言稿部分内容整理。
现在语文教材要启动修订,是适逢其时。现有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是十多年前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课改刚推进那时组织编写的,经过多年课改的实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正式颁布,教材修订有了更成熟的理论指导。这次修订最重要的,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来确定思路,同时把课改的经验吸收进来。
现在全国已获审定通过发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有12套,初中语文教材有8套。总的来看,这些教材在体现课改精神、落实新课标(实验稿)的理念和目标方面,都做出各自的努力。和课改之前的同类教材比较,现有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有更加丰富多样的人文内涵,在内容选择和编排方式上也更活泼,都能注意到能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情境性、趣味性、综合性,练习设计也力求开放、多元,口语教学得到空前的重视,综合性学习成为一个新的亮点。这些都是成绩,凝结着在座的诸位主编和专家的心血,应当充分肯定。
但是对照新课标的要求,还有就是站到十年课改之后所达到的新的认识高度来观察评价,也会发现现有各种版本语文教材的问题与不足。最大的问题是彼此趋同,个性不足。本来,“一纲多本”就是要发挥各个地方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不同风格特色的多种教材的竞争。但是现在“竞争”是有,那是发行推广方面的竞争,而教材本身特色、质量的竞争,并没有很好形成。
另外,现在多种教材都往人文素质教育靠拢了,这是个进步,也是课改推进的结果,应当充分肯定。但是也有两种情况,有的教材往素质教育靠拢,并没有脱离语文教学的规律;有的则轻视甚至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把语文的含量稀释了,甚至把教学秩序打乱了。
所以修订教材还是要全面理解课标,尊重教学规律。我主张努力做到四个字——守正创新。要听取各方面意见,吸收中外教材编写成功的经验,又要沉得住气,不搞颠覆性改动,毕竟还要考虑教学的连续性,以及一线老师如何使用。
现在社会上对语文教材很多批评议论,媒体每隔一段就会把语文拿出来炒作,弄得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很紧张。我们修订编写教材,不能完全受社会上的批评炒作左右。那种动不动把现下的教材视为“垃圾”,甚至鼓吹要“对抗语文”的颠覆一切的思路,以及“翻烧饼”的做法,是不可行的,既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制造混乱。
下面我想结合对课标的理解,讨论语文教材修订编写可能涉及的12个具体问题。
一,
识字和写字分开要求,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传统语文教学的识字和写字也分开。蒙学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主要供小孩阅读背诵,有意无意就认识一些字了。有意思的是, “三百千”合起来总字数是2700多,剔除重复字得字种1462,数量跟现在要求1600差不多。古代蒙学的学写字也并不一定依照“三百千”来写,而是先写笔画少容易上手的字,如“上大人,丘(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等等。记得我小时候开始填红学写字,写的也是这些,而不是课文。可见把低年段的认字写字分开,是有必要的。
课标这样规定,除了减负,还为了让识字写字教学更科学。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叫“汉字效用递减率”,是周有光先生提出的。他做过统计分析,使用频率最高的1000个字,使用覆盖率达到90%;再增加1400字,合计字数2400,覆盖率是99%,这增加的1400字只扩大了9%的覆盖率;再往后呢,继续增加到3800个字,覆盖率也就99.9%。就是说,字频与覆盖率的递进关系,在字频1000位的段落中,汉字效用的增长最为迅速,而当字频达到将近2000位时,汉字效用的增长就非常缓慢了。
所以,选择基础字要在字频1000位内的字中去选择,才更为有效。小学低年级认字,不是越多越好,应当是先学基本字,即使用频率最高的字。课标附录有2个字表,大家编教材时应当关注。一个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另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是根据“汉字效用递减率”的论断制定的。课标修订时还特别请北师大王宁教授带领的团队做一个课题,对儿童认字写字的字频专门进行调查分析,从儿童语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学先写的300个字。这300个字选择的原则是“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这些基本字如何先进入低年级的教材,是大家要考虑的。
二,
三,
四,
现有教材比较偏重思想内容分析,以及字词句分析,这有必要,但好像普遍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比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默读,都有方法技巧,要在教材中有所交代。现在许多教材都频繁地要求“有感情地阅读”、“结合上下文理解”、“抓住关键词”,或者“整体把握”,等等。但是最好能给出方法,有示范,让学生把握得住,能举一反三。学习阅读和写作其实都是思维训练,小学高年级开始就要注重思维训练问题。还有,阅读教学要特别注意结合学生的“语文生活”,重视与课外阅读的链接。有的教材在拓展课外阅读方面是不错的,好的设计应当保留。
五,
六,
写作是教材编写的难题,难就难在不知道如何结构,以及是否应当有体系。我觉得还是要有体系,或者叫“系列”也可以,总之要有一个计划、流程。现在有的版本有些特色,其做法是扣紧每一单元,布置一次写作。比如写一件事,写一个人,仿写一首诗,还有缩写、续写、写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等。要有一定的梯度,不要随意搞“提前量”。课标指定小学低年段是“写话”,高年段是“习作”,初中才是“写作”或者“作文”。名称上的区别,表示了教学的梯度。如何让学生不怕写作,对写作有兴趣,这是个大问题,教材编写应当想办法,在读写结合上多下点功夫。有的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教材设计了让学生仿写童话、寓言,我觉得很不错,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天性与想象力。如果是结合单元来设计写作教学,要求要明确,有简洁的提示,有操作性,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启动他们的潜能。写作部分的编写应聚焦语言文字运用,对有新意的表达多加鼓励,但不要过分追求“文笔”。“文笔”不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义。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主要培养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能写通顺、得体的文字,这是最主要的。
七,
为什么课改之后的教材普遍采用“主题单元”?主要是为了体现人文性。也的确有这方面好处,学生也比较喜欢,从教学来说,这样设置单元也可能比较有节奏感。但最大的问题是,“主题单元”框架往往只照顾到人文性,而较少考虑到语文性。以人文主题组织教学,语文教学的“梯度”也容易被打乱。有些版本意识到这个问题,如人教版,想做些补救,每个单元都适当讲一些语文知识或技能训练。这是加插进去的,并没有通盘考虑,梯度还是体现不出来。所以这次修订教材,要认真解决框架结构问题,实际上也是语文教学体系问题。
可以把构成小学和初中语文学习所要达到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梳理一下,安排到每一学期各个单元之中,最好每一课都有一点“干货”,能做到每课一得就更好。这些都应当作为组合单元的要素之一。如果还是以人文主题来结构单元,那么也把这些要素往里边靠一靠,选文能紧密结合就最好,实在结合不了,那就在单元导语、阅读提示以及思考练习题上多体现,教师用书也往这个方向靠拢。这不是开倒车,不是回到以前(其实现在也有)那种完全围绕知识能力点展开的教学,而是在教材中让“语、修、逻、文”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更清晰,教师教学有章可循。教材的结构要充分考虑到教学需要,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
八,
小学低年段课文有的要自己编写,要非常重视这一工作。现在有的编写并不好,太多说教(思想情感教育是必须的,但不等于说教),要讲究童心童趣。现在小学和初中教材普遍比较浅。如今是信息社会,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比以前宽,在学前班和小学,就知道很多东西,知识比前辈的童年要掌握多得多,要考虑这个情况。在课标要求的框架内,小学初中语文教材都最好稍微提高一点难度。不要低估学生接受水平,不要只考虑让学生能懂,都懂了就不用学了。
九,
前面讲到单元组合,如果用语文素养的若干因素来组构,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一定先要罗列一下到底小学、初中要掌握哪些基本的语文知识,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必要的训练,具备哪些基本的语文技能?都要有个明确的安排。但呈现方式要考虑自然一点,不至于陷入死记硬背,最好能结合情景去提出问题,让学生有兴趣去思索体验。另外,注意梯度,有螺旋式提升,都先要有安排。
十,
这个问题我愿意多说几句。事实上,在一线教学中,古诗文始终都是重头,比较难,可是有“讲头”,而考试又比较好拿分(因为古诗文方面的试题一般以知识性为主,死记硬背的也多一些),所以老师会在教课中“加码”。如果教材编的古诗文分量再增加,有可能一半的教学精力都投放于此,这是不利于完成整个教学计划的。
语文学习,提升读写能力,基本更主要的是还是学习现代汉语,应当以现代文为范本。这是基础教育的任务性质所决定的。基础教育毕竟是面向未来大多数公民的教育。为何也要学点古诗文?因为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要学习现代汉语,最好对古汉语有些了解。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现代汉语。另外,为了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要让学生适当接触一下古诗文。这里有主次的分别,不能颠倒,文言文与现代文也不宜平分秋色。
近年来有些专家主张中小学不要学文言文,他自有道理。但也不必走极端,还是要接触一点文言文,学点古诗文,我理解这就是“接触一点”,对传统文化及其载体有些感性印象,就可以了。这方面要求不能过高,古诗文所占比重不宜过大。课标对此是有要求的,初中毕业,能依靠工具书阅读浅近的文言文即可,并没有更高的要求,编教材或实际教学都要掌握这个度。课标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重,但在各个学段目标中,还是有具体要求的,重头还在现代语文,而不是文言文,两者的主次位置很明确,不宜颠倒,也不能比例失衡。
十一,教科书编写语言。
十二,教师用书。
现在的教师用书大同小异,就是提供一些案例,一些资料,对教学没有很多帮助。现在互联网时代,教案获取非常便利,结果适得其反,很多老师过多依赖别人现成的教案,所谓集体备课也就是把一些教案拼凑一下,并不怎么考虑学情,也不能发挥老师的创造性和个性。一些老师都变懒了。我期待各个版本教材都能编好教师用书,真正能打开老师备课的思路,而不只是提供教案。好的教师用书可以起到提升教师素质水平的作用。还有就是不要过分提倡做课件,不要过多依赖多媒体,让语文回归语文,朴实一点。教材出版后的教师培训,要重视这些问题。
以上所讲12个问题,都是教材修订编写要碰到的具体问题,我力图结合现在一线教学的状况,以及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修订编写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这不是定论,也不一定能代表课标组,只是一种学术观点,目的是引起讨论,集思广益。我也很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现在诸位老师所主编的各种版本教材都有自己的基础,有的还很不错,修订时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特色。有些属于框架体例问题,要做大的改动也难,我看就不一定要大动,做些调整即可。我还是赞成“一纲多本”,希望有多种不同特色的语文教材出版,也希望各个版本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改进,那得到好处的就是我们千百万学生。
老师们,教材编写是一件功德大事,也是理想的事业,也许比我们自己写的很多论著、很多项目都重要十倍百倍。我相信大家都会非常看重这件事。让我们摆脱名缰利索,超越平庸,努力修订编写好语文教材,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