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文凭”,是第二次生命(续)
(2008-11-24 19:46:18)
标签:
文凭第二次生命健康 |
分类: 康复风采 |
情怀:付出为了回报一个美丽的生命
“我的第一次生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起诞生,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我的第二次生命和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一起成长,整整十八年了。一场大病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同时也转换了我的角色。”
“开始几年,我任副校长工作,为筹集资金、落实生源、寻找场地、聘请教师、编写教材和走访患者等,和病友们一起化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确实是又苦又累。没人要求我们这么做,但我们却觉得非常快乐,因为终于又找到了事业的根据地。”
“办癌症康复学校,还常常遇到歧视。在户外锻炼身体时,有的人跑来赶我们,说癌症病人呼出来的气息有毒;买东西时,人家一听是癌症病人的钱,碰都不肯碰;出去谈业务时,一听说是癌症康复学校,都笑话说这是什么学校?”
同事朋友们常常劝周佩珍惜来之不易的第二次生命,做点正经事。有人笑她傻,放着有丰厚报酬的工作不做,到这里来干经常要“倒贴”的苦差。
这些没有动摇周佩。
“没有俱乐部,没有康复学校,就没有我的第二次生命。做这些是为了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给后来者点燃希望的灯。”
“在每一次的开学典礼上,当学员们举起右手宣读抗癌誓言,高唱《康复学校之歌》时,我都会激动不已;在每一次的结业典礼上,当学员们讲述人生新的希望时,更让我热泪盈眶,感慨万千。”
只要看到一批批学员带着信念,重返生活,即使再疲倦困顿,周佩就会更坚定,更坚持,更坚守。
班主任徐玉珍,康复后十几年来,她和每一期的学员吃住在一起,关心每个人的生活细节,比患者的家人还细致。
“作为过来人,我们对学员遭受的心灵和肉体上的创伤感同身受。三个星期的相处,不仅是一种缘分,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一次灵魂的对话、一次大爱的传递。我们要用真诚的微笑给学员留下一个家的感觉。”周佩深情地说着。
2003年,学校被列为WHO(世界卫生组织)上海健康教育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中心实验基地,被上海市教委评为“上海最爱欢迎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二OO四年入选《中国民办名校录》。
学校接待过来自日本、欧美、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慕名前来的患者,也走到世界各地与那里的癌症康复组织进行交流,走进学校、工厂、机关、医院,甚至监狱作报告,和健康人一起探讨生命的意义。
专家门评价说,这是一所锤炼生命质量的学校,一所重塑生命希望的家园,一处浇灌人性之美的绿洲。
新生:只要活着对别人有用,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经历过死亡考验的人,更知道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只要活着对别人有用,这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这所学校传递的,不仅是与命运抗争的求生的信念,更是将自己的生命投入更多人的幸福中去,重塑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温暖动人心扉,改变也是惊人的。
一位79岁的患者对老师们说,进了学校,老师摸着她的头,给她梳头,以前从来没有人这样对待过她。
一位数学老师的爱人说,他的妻子自从生病以来,就没有笑过。进学校一周后回到家里,妻子竟然有说有笑,还对着镜子做手语。虽然妻子最后还是离去了,但是,至少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她是快乐的。
一位画家时不时地进周佩办公室,和她商量事儿。周佩说,他负责设计、编撰校庆画册。这位画家脸上焕发的精神劲儿,一点看不出也是位癌症病人。而来学校之前,这位艺术家自闭了整整一年,谁也无法走进他的心灵,什么事都引不起他的兴趣。现在,这位画家是校友会的活跃分子,做了很多志愿工作。
还有一位外号叫“小草”的学员,毕业时,拿着红十字会颁发的的遗体捐赠证书兴冲冲地来找周佩,她说她终于实现了愿望。握住她那瘦弱的手,看着这张证书,周佩的泪水下来了。“小草”拥抱着周佩说:“周校长,别难受,为我高兴才是,这是我仅有的奉献能力,也是我最大的愿望啊……”2008年的春天,“小草”走完了她的人生,也将她的生命延续到另一个生命上。
采访结束时,也是64期学员的结业演讲,题目是“我的希望”。每个人脸上焕发神采,与进校时判若两人——
“我的目标是,争取先活三年,看到我儿子上大学!”
“要多为别人想,多为别人服务”
“我要换个活法,活得更加精彩!”
“10年以后,我们相聚这里,一个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