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其中的钠元素是我们身体必需的一种化学元素,起着调节体内水分、增强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维持酸碱平衡和血压正常的作用。食盐同时也是咸味的载体,号称“百味之祖”。放盐不仅增加菜肴的滋味,还能促进胃液的分泌,增进食欲。
人体每日钠的适宜摄入量为2200mg,如果完全由食盐提供,应为大约5.6克。事实上,除了食盐,钠还普遍存在于各种食物中:酱油、味精、老醋、发酵酱类等调味品都含有相当量的钠;一般动物性食物,尤其是贝壳类海产品钠含量较高;有些蔬菜如茼蒿、芹菜等也含有一定量的钠;加工食品如罐头、盐渍或腌制肉类、腐乳、酱咸菜类、咸味休闲食品等由于添加了食盐或含钠调味剂,也是钠的主要来源之一。考虑到这些因素,每日我们从食盐中只要摄入1200mg钠就可以满足身体需要,也就是3克食盐。然而,由于人们的膳食习惯和口味偏好,盐的摄入量远远超过这个水平。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食盐的摄入量为12克,酱油平均为8.9克。
《黄帝内经》有言:“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血燥。”
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的患病率均与食盐的摄入量密切相关。俗话说,“南甜北咸”,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也是北方高于南方。日本北海道农民的摄盐量居全球之最,高达27克,高血压患病率也最高,为40%;而爱斯基摩人平均摄盐量只有4克,高血压患病率也只有4%。
临床高血压的干预治疗还证实,血压水平随食盐摄入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升高或降低,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和有家族性高血压的人,这种相关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其中超重和肥胖者最敏感。
据统计,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2002年比1992年上升31%,高血压患者已达到1.6亿,平均每年增加300万人。因此,倡导清淡少盐膳食已成为当务之急。
钠主要从肾脏排出,中医典籍记载“咸味能泻肾水,损真阴,不可多食”。钠与钙在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中发生竞争,所以高钠膳食会减少钙的重吸收,增加尿钙排泄,对骨丢失有很大影响,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之一。
嗜盐也会导致胃粘膜受损,引起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
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提出每人每日摄入5克食盐的建议,考虑到我国居民的膳食习惯和目前的平均摄盐量,中国营养学会将这个建议量定在6克。
古人云:“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真味真性俱得。”为了避免高钠膳食对健康的危害,我们应自觉纠正口味过咸的习惯,使用调味品时将酱油、发酵酱等与食盐综合考虑,不要重复使用。(一般20ml酱油中含盐3克,10克黄酱中含盐1.5克)。另外,醋会突出咸味,而糖会掩盖咸味,所以烹饪时适量加醋也是减少用盐的好方法。同时还要注意控制咸菜和腌制食品等的摄入量。
使用低钠盐是减少钠摄入量的有效途径。低钠盐是在加碘盐的基础上用一部分氯化钾代替氯化钠制得,因此既能照顾到味觉习惯,又能避免钠过量给身体带来的危害。而且在对血压的影响上,钾与钠正相反,摄入量与血压的高低呈负相关,因此低钠盐尤其是高血压患者的理想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肾功能不全及相关疾病患者在摄盐问题上应严格遵守医嘱。
原贴地址:http://blog.sina.com.cn/muxuyys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