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婚姻同样需要门当户对

(2008-09-10 16:48:18)
标签:

婚姻

双面胶

门当户对

思想观念

杂谈

分类: 谈禅论道
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门当户对的观念自古就有,也曾经被当作封建思想被抵制过。但如今,仍被人们经常提及。无论是在影视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关于门当户对的爱情婚姻故事常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或赞许或同情的谈资。

    我个人认为,门当户对的观念非常正确,现代婚姻同样需要门当户对。

    这里所指的门当户对,是指双方有着相似的思想观念、相似的家庭背景、相当的教育水平,而相似的思想观念又最为重要。其他两项具备最好,缺少了也能凑合。

    最近,我又在电视机前认真看了遍电视剧《双面胶》。两次电视一次小说看下来,我越发发现《双面胶》这个故事,与其说是婆媳矛盾,不如说是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的悲剧。没错,亚平和丽鹃之间的矛盾确实是由于婆婆的到来而引发的,但从哲学的角度看,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再大的外因也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换句话说,造成这对夫妻矛盾争吵以至悲剧的根本原因就是两个人的思想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

    先说丽鹃。上海姑娘,上海女人是家里的宝贝,丈夫一辈子都得为女人在吃鱼的时候择鱼刺,“家里的剩饭也是爸爸吃”。丽鹃管妈妈要钱,叫做“借”,丽鹃妈妈拿着丽鹃哥哥的钱,也叫做“保管”而非“占有”。一家人6口,但是是干脆的三个家庭,彼此分得很清晰。

    再说亚平。东北小伙,东北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男人不在家的时候家里叫做“没人”,“亚平不回来,做饭也没人吃”所以就要吃剩菜。亚平妈的观点就是“我儿子的就是我的”,“儿子的家就是我的家”,儿子不但是妈的依靠,更是妈的私有财产。亚平姐姐借钱融资亏了本欠了丽鹃娘家的钱,亚平挣的钱就成了李家的钱,要为李家还债,而非亚平和丽鹃的钱。

    在自己的亲妈没来之前,亚平像个上海男人一样宠着丽鹃护着丽鹃,替丽鹃盛饭吃丽鹃的剩饭。他的东北大男人观念此时深深埋藏在他灵魂的深处,在他父母介入他们生活的时候这种观念就慢慢地复活了。于是,他开始挑剔丽鹃不为自己放好洗澡水,挑剔丽鹃早晨没有为他准备热腾腾的早餐,开始将让丽鹃不开心作为自己快乐的手段。发生强烈冲突,特别是亚平爸爸患病后,他更是将丽鹃作为了生育的工具,用一个孙子来讨老父亲的欢心。到最后,他视丽鹃的所有要求都为无理取闹,“我妈我儿子还有我”才是这个家里的人,而丽鹃,则是外人了。而这些正是这个东北男人心底的最真实想法,在事件的一步步发展中,他的这一观念越来越强烈,加上丽鹃这样上海女孩另一重比较极端的心理,矛盾和悲剧想不发生都难。

    思想观念的不同,是造成《双面胶》故事悲剧的根本。而思想观念的不同,正是因为这两个家庭的思想观念差距太大,也就是门不当户不对。

    两个人结婚,并不是简简单单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种观念的融合,而这两种观念是不是相似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决定婚姻幸福与否的关键了。而相似的观念正是要来自类似的家庭背景,两个人有相当的教育经历,也就是需要门当户对。

    现代婚姻相比古代的婚姻来说更加开放。古代女人没有自己的思想,嫁什么随什么,和娘家也没有什么往来,可以说是一个人完全去融入另外一个家庭,不管你过去是千金小姐,还是穷人家的女儿,这种融入一般来说不会产生什么激烈的碰撞,矛盾也少了许多。现代婚姻讲求的是平等,是两个人的相互融合相互包容相互适应,谁也不会勉强自己去迁就谁,即使现在有一个人在勉强自己去适应另一个人,但这种勉强迟早有疲倦的一天,等到那一天一旦“真我”暴露了,矛盾和分歧也就会由此产生。

    我有个同学,也是我的好友,曾经交过一个男友。男友对她百般体贴,最终,我的朋友还是选择了分手。原因就是男友的家庭是个高干家庭,家庭里的繁文缛节和他们家的亲情观念与行为方式,让我这个出身于普通家庭的好友根本无法适应也无法忍受。为了将来的生活幸福,她最终选择了长痛不如短痛。

    从这个角度看来,现代婚姻相对旧式婚姻而言,更需要门当户对。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更不会有两个相同的人,我们无法要求自己的爱人和自己一模一样,但我们一定要努力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和自己相近的人。即使相近,也不会完全相同,所以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就会有矛盾,但相似的思想观念相对于相悖的思想观念来说,矛盾的程度和性质是完全不同,只要不是根本的矛盾,就可以慢慢化解,相互适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