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80后这一代,这个词汇是独生子女的专利,后才被引用为90后、70后等等。
从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步入集体生活开始,在幼儿园,在学校,就开始比谁家有彩电,彩电谁家的屏幕大,冰箱有几个门,为此,他们的家长为了唯一一个孩子的虚荣开始奔波,努力把12寸彩电换成17寸,把单门冰箱换成双门。当如愿以偿的替换更迭后,大部分人也就被电脑时代淘汰出局,他们得不到如他们长辈退休前具备丰富的职业经验,被那种社会尊重和追捧,无奈的望脑(电脑)兴叹,自愧不如的败下阵来,成为了40-50人员的专利,只有将自己未径的理想寄托在唯一一个孩子的身上。
因此,80后父母时代的社会投资成本,本来也就能创造出彩电和冰箱的价值,与电脑时代相比不脑瘫才怪。
无论哪个社会,那个时代,人才构架都是金字塔的态势,在全民素质整体提高的同时依然违背不了水涨船高的规律,应该海就是海,桅杆就是桅杆。而在电脑时代,确实有把海打造呈桅杆的例子,因为这里有扭曲,有手段。
对许多素手无策的80、90后父母,也只有脑瘫的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别输在了起跑线上。从孩子幼时兴趣的广泛培养到争请家教,再到买重点学校和买上一个档次的文凭,可谓步步以自己的血汗拔苗助长,形成了一个脑瘫的社会形态,又怎么不令缺乏现代知识的人更加脑瘫。
就拿如今的家长谁都不希望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鲜活的例子来说,这些家长把孩子从小就规束到具有同一规则的起点、跑道、终点的体育竞技游戏上,忘却了人生发展的多向性、先后性、独特性和归属性。在孩子幼年本应天真的时代,非要锻造成小大人似地所谓天才,在孩子刚学会走路时就要给孩子激发跑步的竞技兴奋,无不在扭曲孩子们的成长心理,规定孩子们以别人的意志跑别人的路。如此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失去了自身的幸福和能力,到头来孩子受到脑瘫的教育和脑瘫的启蒙。
有多少孩子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像你们那时能给妈妈买件衣裳,给爸爸买瓶酒?爷爷之辈更不在话下。反之更多的是不时还要往孩子口袋里塞上100元钱,怕孩子不够花。
看来被脑瘫教育出来的后代指责为脑瘫的这一代人也就是咎由自取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