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我的母亲》
(2022-05-08 22:20:23)
今天是母亲节,便又想起了是胡适的文章《我的母亲》 。
在胡适的文章里,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轻守寡,咬紧牙关把幼子抚养成人的母亲形象。
因为这个幼儿就是她全部的希望,这个二十三岁就做了寡妇,又要做大家庭的是当家的后母的女子,她要在这个家里真正立得住教,唯有靠自己的这个5岁的小儿,这个小儿成才还罢,否则她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她要自己的儿子像他的父亲,更要超过他的父亲。所以母亲没有因为作者幼年丧父就格外的溺爱他,反而是更加严厉,她要儿子好好读书,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年幼的胡适恐怕还没有这样的觉悟,但母亲替儿子想到了,她把儿子一天内所说的的话,所做的事,都细细地理一遍,然后再一件一件说给儿子听,”子不教,父之过“所谓的“树大自直”其实是父母对孩子不教育的借口,“玉不琢,不成器”作为生活在那么复杂的生活中的人怎么能自自然然长大成才呢?或许会有成才的,但只寄托于这样一个美好的期待,一旦成空后悔就晚了,与其把希望寄托于“人大自长”的可能,莫如从小认真教育。至于要把儿子教育成什么样子,她未必很清楚,但孩子的父亲,她是见过的,所以只要不丢他的脸就行了。
胡适的父亲配不配做这个榜样呢?胡适父亲胡传,18岁中举人,后曾跟著名经师刘熙载研习经史,后来兴趣由科举考试转向经世致用之学,致力古代军事地理学,曾在东三省、广东及台湾省任官职。显然,在没有文化的母亲眼里,这就是儿子的将来了。
我想胡适的寡母应该是没有钟表的,为了让儿子早期读书,只能自己起的更早,以便及早把儿子喊醒,因此“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到了之后,先生还没有到,自己去先生家拿来钥匙,“开了门,坐下念生书……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母亲不仅督促儿子读书,更教儿子做人。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其实母亲是把年轻守寡的种种磨难,都变成了对儿子的期盼,丈夫已经没了,如果这个儿子再不争气,她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胡适是很理解母亲的心的,所以胡适少年时读书很用功,奠定了很好的国学基础。
早慧的胡适虽然年幼但是懂得母亲的痛苦的,所以他读书非常刻苦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