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炉精品:出将入相,封侯挂印鉴赏

标签:
花钱价格介绍出将入相封侯挂印古钱币 |
分类: 钱币收藏 |
很久没有写文章了,很多朋友都督促我,说我变懒了,其实不是我偷懒,只是没有收到心仪的藏品,无从下笔,眼看2018年就要在枯寂和焦虑中消耗殆尽,直至年尾,总算也收获了两品像样的花钱,这枚“出将入相”便是其中之一,下面便来聊聊这枚罕见的小花。
最早我印象中“将”和“相”的典故便是《将相和》,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将相和》这个故事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但“出将入相”似乎和《将相和》没有什么太大关系,只是有两个字相同而已,这就是我写文章的毛病,容易跑题,总喜欢扯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以满足内心卑微的虚荣感,惭愧。下面言归正传。
此枚小花直径36.2mm,算是一个比较精巧的尺寸,笔者藏有一枚同治时期京炉长命富贵宫钱,尺寸也差不多这样大小,适合随身佩戴和把玩,又不会显得太笨拙。从文字和图案风格来看,应属浙炉出品,笔者藏有一枚浙炉“风云际会”背龙虎图的花钱,两者风格类似,可互为佐证。此品铜质金黄,包浆温润,穿口周正,铸工精美,“出将入相”四字为篆体,文字端庄秀美,大方得体,是一枚让人看一眼便放不下的美泉,令人爱不释手。笔者多年集藏的经验来看,此品存世量较为稀少,品相佼佼者更是凤毛麟角。
列举三个出处:
1、北魏 《元英墓志》:“出将入相,朝望攸居。”
2、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
3、《旧唐书·王珪传》:“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
上面两个出处都重点提到了李靖,李靖是唐朝初年的名将,却由于历史的演变逐渐被神化。对,没错,大家熟知的哪咤的父亲就是这个李靖,民间所谓的“托塔李天王”也是这个李靖。而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这个李靖,则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胆有谋的杰出军事家。他在唐初时期出将入相,为唐朝的开拓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人们都认为,雄汉盛唐得时候出将入相的情况比较多,而宋以后重文轻武,这种情况就越来越少了。汉唐的“出将入相”是制度使然。
按照汉朝的军事制度,中央和地方有常备军,但数量不多。若爆发战争,比如汉匈战争,那么朝廷就临时编组军队,任命将领出征。这些将领,品级最高的是大将军,其后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诸将军。战争结束后,多数军功显赫的将领都会被调到中央当文官,这是为了防止武将作乱,比如卫青、周亚夫。
隋唐沿袭的是西魏创立的府兵制,府兵制的明显特征就是没有常备军,不论是中央卫兵,还是边镇驻军都由府兵轮流担任,朝廷在各地设置折冲府管理军户,若遇大战,临时编组府兵,府兵是均田制的农民,需自带武器钱粮,将领也是临时任命。一旦战争结束,就“兵散于野,将归于朝”。也就是府兵回到家乡种田,而将领回朝当宰相,上面提到的李靖便是唐朝出将入相的代表人物。
自中唐以后,唐玄宗为了提高军刀战斗力,开始设立节度使,府兵制被放弃,开始采用募兵制。这样,一个将领就能长期统帅一支军队,造成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十国就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赵匡胤从后周恭帝柴宗训孤儿寡母手中夺得皇位,深知武将作乱的危害。所以采用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的方式去维持统治秩序。这样一来,宋以后虽然也有出将入相的情况,但成因不一样了。宋以后更多的是形势使然。比如两宋之交的“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是为了抵抗金国,才让将领做大,其实赵构并不愿意。
再比如,晚清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胡雪岩、袁世凯等人,都做到了出将入相,是因为当时爆发了太平天国等动乱,大清帝国已经腐朽到烂泥扶不上墙,朝堂上也挑不出几个有担当有能力的人才来挽救局面,不得不人尽其用。
出将入相跟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还有一些牵连,戏剧表演的戏台两侧通常有两扇门,一扇门横梁上写着“将出”,另一扇门横梁上写着“相入”。当剧戏剧开始表演、锣鼓声响起的时候,演员们从“将出”那扇门出来,剧目表演完毕,演员再从“相入”那扇门回到后台。
“出将”和“入相”是戏剧舞台上的“上场门”和“下场门”的名称,这里借用“将”“相”,有盼成大器的意思,同时也在烘托戏剧演员身份尊贵。出则将军,入则丞相。

钱币的另一面是一幅错乱不堪的图,很多集币爱好者都没有搞懂这乱七八糟的线条究竟代表着什么含义?干脆索性把它叫成“松树图”,笔者刚开始接触到这个品种时也差点被其误导,因为喜爱,笔者反复研究琢磨,终于搞清楚了其中的内涵。
原来这幅图需要向左旋转90°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这竟是一幅“封侯挂印”图,穿左上方的三角形是蜂巢,穿左下方是一只猴将绶带挂在枫树枝,穿上方的方形物体是挂在树上的印章,穿右是枫树。
猴将绶带挂在枫树枝图,封建时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即侯爵。带其官印即名与权俱持有,称为荣达。“猴”与“侯”同音、同声,“枫”与“封”同音、同声,所以绘出枫树与猴含“封侯”之意。将印绶挂在树枝含有挂印之意。旧时代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为印绶。
封侯,指被封为侯爵,印指做官的官印。封侯挂印,意即古时帝王赐爵授印予臣下。隐喻高升之意。图案常以一猴摘取挂印为内容构成,利用“猴”与“侯”同音,以示寓意。

封侯挂印图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有流传了,具体早到什么时代笔者也说不清楚,但从古至今有许多封侯挂印的画作、木刻、瓷器、玉器传世留存,佐证了这一民俗传统文化的延续。
笔者曾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及,最美的花钱应是一面图案一面文字,而这枚小小的浙花正是达到了这种较高的审美标准。古代花钱上的图案大多有内涵或隐喻,图案内涵多以四字吉语为主,又或是隐射一个故事,笔者把这种图案称之为“形意文”,即用形态的意思来反映文字的内涵,纵观古代的花钱极少有图案没有寓意内涵的现象,这是古人含蓄表达情感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民俗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小小一方天地,竟然蕴涵着诸多的深意,难怪众多集藏者为它倾倒。
万思成(霸泉)
2018年11月13日 于北京,尊重劳动成果,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