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胎掐丝珐琅彩花钱一对

标签:
官居一品天地至尊压胜钱花钱银质花钱 |
分类: 钱币收藏 |
清宫廷内务府造办处出品,银胎掐丝珐琅彩花钱一对。
官居一品,位至三公,直径53mm,三公在古代是指:太师、太傅、太保。这两句话很容易理解,当官要当最大的,还要有身份地位,称王称霸,这可能是所有男人的梦想,但在封建社会敢把这两句话戴在身上的人相信在当时也已具备相当的权势,否则戴腰上的就不是花钱了,而是脑袋。
天地至尊,本宫圣列,直径48mm。第一句是指天地之间最受尊敬的人;第二句,在古代,通常一宫之主的皇后或是宠妃自称“本宫”,圣是指身份神圣,列是指在行列里,两句话连起来看的意思就是,天地间最受尊敬的人,本皇后有幸位列其中。
两枚花钱一阴一阳,一男一女,交织生辉,相映成趣。
花钱在古代也叫厌胜钱,并非流通币,厌胜,典出《汉书·王莽传》:“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后来“厌胜”演变成了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厌胜法,当时人们认为运用厌胜法就可以制服他们想要制服的人和物。杜甫《石犀行》云:“自古虽有压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厌胜钱实际上就是人们据厌胜法的本义,为避邪祈福而制造的一种饰物,供佩带赏玩,厌服邪魅、求取吉祥。
佩戴花钱的习惯起源于秦汉时期,明清时期开始盛行,进京赶考的举子喜欢带科举题材的花钱,如“连中三元”,“金榜题名”,“一品当朝”,“状元及第”,“文星高照”等;刚结婚的女人要带“天仙送子”,“早生贵子”,“和合如意”,孕妇喜欢带“魁星点斗”,“五子登科”;做买卖喜欢带“一本万利”,“招财进宝”,“黄金万两”,“满载而归”,因为做买卖那时候使用船支,在大运河来来往往,货船的桅杆上都要挂一个钱“一帆风顺”,“顺风大吉”;老人喜欢带“寿山福海”,“金玉满堂”,“吉庆如意”,“福寿康宁”,家家户户都要在堂屋或床边挂一个辟邪花钱,如“山鬼雷公”,“驱邪降幅”,“太上咒”,“此符压怪”等,又如乾隆年间,人们不仅身上带着花钱,甚至于连抽烟的烟荷包坠儿也是钱;老头拄的拐棍上挂着钱,甚至大街上的剃头匠,剃头刀把都挂着钱。花钱跟中国的民俗民风民情紧密相连错综复杂,内容相当博大精深,文化积淀也比流通中使用的行用钱厚重许多。
明清时期的厌胜钱,材质主要是黄铜,青铜质的极少,还有部分金、银、铁、铅质者,金银钱是以薄片錾刻,有的填珐琅彩,但这种技艺只有宫廷中手艺极高的工匠才能施展,通常做出来的精品也都仅供宫廷中的达官贵人佩戴。
厌胜钱这种钱圆形方孔的形制,恰与古代中国人关于“天道圆,地道方”的宇宙宏观形态的认识相吻合,钱之所以具备逢凶化吉的神奇效应,就在于它被浇铸成形时,注入了负载“天道”、运行不穷的“神力”。东晋鲁褒撰《钱神论》,开篇即云“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可谓抓到了根本。换言之,厌胜钱是在这种对天圆地方乾坤之象的宇宙结构的认同和有目的的操纵运用中产生的。
方寸之间,小小厌胜钱可谓博大精深、妙趣无穷。
万思成
2016年1月9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