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于网络,特此说明
此花钱为清代所铸造双面谜语花钱,直径54mm,因通常此类谜语花钱都是一面谜语,另一面吉祥语,如:金玉满堂、天子万年、六合同春、五子登科、富贵双全等,双面谜语的极为珍稀罕见。
正面钱文:
“不找云梯不借杆,赤身独上九重天。口吐红光高万丈,管叫尔等仰面观。打一物”谜底是:太阳。
背面钱文更是精妙无边,钱文是神智体谜语诗体《闺怨》,谜底是:
夜长横枕意心歪,
月斜三更门半开。
短命到今无口信,
肝肠望断无人来。
据传,此诗出自潮州才女尤孟娘,她模仿北宋才子苏东坡创造的“神智体”所写的一首诗《闺怨》。

相传古时,尤孟娘的丈夫外出工作久出不归,尤孟娘独守空房,望眼欲穿,愁肠千结,无计可施,乃托一熟人为丈夫捎去家书一封,其夫拆信一看大吃一惊,信中仅有12个写法怪异的字,一时无法破解,百爪挠心,经一番苦思冥想后终得破解,原来是4句7言诗《闺怨》。幡然醒悟的丈夫立即连夜赶回老家与妻团聚。后来这段故事传为佳话。
说起这“神智体”的创造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北方辽国派出了一位使者出使至大宋王国。这位辽国大使虽出自蛮夷之邦,却亦博闻多识,且汉字写得极好。平日里闲来无事时,他便常去翰林院里,拿一些古里古怪的诗文来为难翰林学士。那些学士有大半答不上来,弄得本是礼仪之邦的大宋国君臣上下很是没有面子。神宗心急之下,请出大学士苏东坡来对付。
这日,辽国使臣碰见苏轼,又来以诗文的问题相“请教”。苏东坡淡淡一笑,说:“写诗只是小菜一碟,只不过这读诗有点难,我这里有首《晚眺》诗,想请先生念一下。”这辽使心想:连首诗也不会读,这苏轼恐怕是徒有虚名吧。然而,这辽使一见苏轼示出诗,顿时呆若木鸡,横看竖看也看不出所以然来,不禁汗流浃背,急忙告退,从此再也不敢在汉人面前提这“诗文”两字。这首诗就是神智体的起源,也是神智体第一部作品。

神智体,原是拆字的一个分支,是一种近乎谜语的诗体,亦称“形意诗”、“谜象诗”,此体以意写图,使人自悟,因其设想新奇,能启人神智,故称神智体。它主要的特征是字形的变化。靠字形大小、粗细、长短、排列疏密、笔画增损、缺笔、位置高低、正反、颠倒、欹侧、反书、拆借,偏旁的粗细文字变形等方法形成异常外观,以及颜色的变化来显示诗的奇巧设计。它是汉字"以形见义"的表意功能的异化与延伸。这种以意境作画写字的谜像诗体也是悟人悟己的一种修养学问。
有人问我为什么对花钱如此着迷,首先我是被它的沧桑美感所吸引,无论是花钱上的文字和图案,都流露出古人的睿智才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次就是花钱本身具备的文化,追朔每一枚钱币的历史渊源,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和那些远古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件令人着迷的事情。如果你只喜欢它的外表而不研究它的文化内涵,就好比民工逛窑子,只看长相不注重内秀,再美的币也只不过是一片冰冷的金属而已。
此文由万思成于2014年12月27日 整理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