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一至三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实验稿对照)
(2012-05-07 14:01: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转载教学文章 |
(注:红色字是新课标与过去不同之处或新增之处,其后的括号内是于志强老师进行的简要说明。)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新增“写字的”。可见,新课标非常重视“写字”)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在老课标中,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新课标为什么降低识字、写字的数量?①减轻师生负担;②确保识写质量。)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新增“努力养成”。“努力养成”的目标更符合第一学段学生和教学实际。)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老课标中“学习独立识字”是在这句的后面。新课标中将“学习独立识字”的要求提前,表明重视程度。)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新增“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删去老课标中“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的要求,这一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里。)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老课标中是“童谣”,“儿童诗”相较“童谣”范围更大。)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注:老课标是10条,新课标将实验稿的10条归并为7条,主要内容基本没有变化,只是条理更加清晰了。)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老版课标是“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新课标删掉这句话,在中间增加了“留心周围事物”,“留心”可理解为初步的观察。)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老版课标是“精彩”,新课标改为“自己感兴趣的”。“自己感兴趣”更关注学生个体的不同感受。)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老版课标是“对感兴趣的话题”,新课标改为“敢于”,“敢于”指向口语交际中的态度。)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
(注:红色字是新课标与过去不同之处或新增之处,其后的括号内是于志强老师进行的简要说明。)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在老课标中是“2000个”第二学段继续降低“会写”的数量。)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此处将老课标中对第一学段阅读的要求“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改在这里进行,明确提出“默读”的具体要求。同时把老课标中的第7条“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合并在此处。)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句话原是老课标中的第2条后的一句,现改在此处出现。这可看作是对新课标理念(三)中“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具体化。)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诵读在诗文内容方面的要求不宜太高,因此表述为“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注:老课标是10条,新课标归并为9条,主要内容基本没有变化,只是条理更加清晰了。)
(三)习作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将老课标中“留心周围事物”放在了第一学段,同时把老课标中第3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删去,将“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增添到此处。)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观察”比第一学段“留心”的要求提高了一步;“自己的”突出学生的个性;“写清楚”开始对习作内容提出要求。)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此处把老课标中第7条和第6天合并为一条。新增“正确”、“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注:老课标是8条,新课标归并为6条,条理更加清晰。)
(四)口语交际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将老课标中的第4条“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改为“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归并为一条里了。“力求”说明“具体生动”的要求不必也不可能在第二学段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目标和内容
(注:红色字是新课标与过去不同之处或新增之处,其后的括号内是于志强老师进行的简要说明。)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将老版课标中的第8条合并到此处)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此条是以老版课标中第4条为主,其中加进老版课标中第3条的“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而删掉了“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一句。)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本条是老版课标中的第5条,并将老版课标中“揣摩”改为“了解”,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此条是老版课标中的第9条)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此条是老版课标中的第10条,将“声调”改为“语调”,并增添“韵律”。因为“语调、韵律、节奏”的表述更加准确。)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此条是老版课标中的第11条,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删掉。为什么删去实验稿第11条第一句?笔者臆测:①这一条主要强调扩展阅读面,而阅读的渠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仅举图书馆、网络两项意义不大;②实验稿这一条重视“探究性阅读”,而新课标对此似乎不是十分重视,倒更注意多读。)
(注:老课标是11条,新课标归并为8条,这样条理更加清晰了。)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此条是把老课标中的第3条和第4条并在一起)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此条是把老课标中的第5条和第6条并在一起)
(四)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