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科技 |
分类: 创新文化论坛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裘晓辉研究员
“纳米世界中的原子分子构筑”专题讲座
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举行
“扫描隧道显微技术使我们获得了一种真正在原子分子层次上进行纳米构筑的能力”, 2007年10月14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主办的创新文化论坛中,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裘晓辉研究员为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的同学们以及社会各界听众奉献了一场内容前沿、生动有趣的《纳米世界中的原子分子构筑》科普讲座。
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是极微小的长度单位。在这一尺度的物质世界中进行研究需要使用非常精密的实验观测和加工方法。无论是在纳米材料的合成,还是对纳米结构性质的表征和检测中,研究人员不断探索的是在原子和分子尺度上进行物质构筑的规律。随着纳米科学的发展,科学家已经可以运用现有的物理化学知识,利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等因素,调节一个晶体从成核到晶面生长的过程,成功得到大小和几何形状高度可控的纳米晶体材料。研究人员也在尝试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分子自组装现象制备纳米尺度上的模版,以期提供一种补充和替代当今使用的微加工技术的实验手段。扫描探针显微技术,特别是扫描隧道显微镜,成为了推动纳米科技蓬勃发展的主要技术之一。它提供的高分辨图像可以精确解析表面上原子分子的吸附位点和结构。不仅如此,扫描隧道显微技术使我们获得了一种真正在原子分子层次上进行纳米构筑的能力。
本次讲座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创新文化论坛”推出的第二场纳米专题科普讲座,通过蒋兴宇研究员讲解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应用、裘晓辉研究员讲解纳米材料结构的表征,社会公众对纳米科学的常识以及近年来我国科技界在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研究所取得的长足进步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裘晓辉研究员讲解纳米材料实际应用
讲座会场座无虚席
裘晓辉研究员(左一)与北京科技大学学生科协同学合影
裘晓辉研究员(左五)与人大创新资源协会同学合影
听众积极与专家进行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