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大巴山(三)—找到旧址
老军工企业为国家的军备发展和国防工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看到这些碑文,说明并没有被后人遗忘。我们当年常在的三个区域如今都被一块石头和石头上书写的这些文字替代。能看到这些旧址石碑,相信来这里寻找青春遗梦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到欣慰。圈内人士告诉我们,这些年,像我们这样当年在这里工作过的人们已经陆续多批次来过这里了。看起来,大巴山的情节不仅存在于我们原来的50人和现在的46人,而是当年所有进川人的情节,这个情节,没有亲身经历是说不清楚的。


在现在白沙镇通往巴台景区的31公里处(当年这地方也叫31公里)我们找到了我们曾经居住过的那栋三层小红楼,虽然它现在变成了白楼,我们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它。在这里,有我们太多青春的记忆,也有太多我们的青涩率性和纯真。站在这里,不由得脑海蹦出辛弃疾那首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罢了罢了……

楼前的那座山,当年没有这些田地和房屋,完全是一座野山,如今这座山坡部分已经被削平了许多,就是整座山也沦为一个土坡。我不懂地质,但是也知道40多年在地壳运动中仅仅是一瞬间,即使平常的风蚀雨剥也不足于使这座山变化这么快,唯能解释的是人的力量。当年我们在这里的时候,周围人烟稀少,往往翻过一两座山才能见到一户老乡,那里民风淳朴,经济落后,甚至可以用民不聊生来形容,山上基本看不见种有可以果腹的庄稼,唯一能见到的是一些山坳里稀稀拉拉的几颗土豆苗,20岁的我常常疑惑,这里居住的山民吃什么呢?从现在的外景看,深山里的村民已经移居到交通便利的公路两旁,这里有片片油菜和其他各种庄稼,再也看不到头上包着脏兮兮的包布,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山民,看到的居民和山外甚至城市居住的市民完全一样。唉,四十多年的变化真的是翻天覆地。




整座楼已经废弃,里面有不知何人存放的不上锁应该也不会丢的杂物,在阴暗肮脏的走廊里我找到自己曾经居住过的两个房间,不禁默默的想着和我同房居住的女伴,可惜她们这次没能一起来。




我们沿着这条当年我们走过无数次(当年上班基本是坐车)的上班之路,从31公里走到28公里处,28公里有车间和仓库,曾经是我们工作和短期居住过的地方,当年这条路就是一条孤零零的山野公路,如今路两旁全是各类建筑、民宅和田地。
路旁有一两座废弃的旧屋,有同伴认出这是当年这里少有的一些建筑之一,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回忆搜寻当年残存的印记,这些斑驳零落的瓦片显示着岁月的沧桑衰老,原来那些光阴难以磨灭的东西是这样牢牢地占据着我们灵魂的最深处……




终于,我们站了在当年我们工作过的车间旁,在那些新开的田地和新建的民宅旁,唯独它还在沧桑巨变中为我们屹立着,废墟中我们是这样流连难言,那些留在心底淡淡的思念,在这一刻,就像轻风一阵,慢慢地轻轻地在心头滑过。
相关链接:圆梦大巴山(一)--相约万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