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知青》

(2012-06-29 15:32:52)
标签:

知青

电视剧观后

梁晓声

半瓶水

杂谈

分类: 随笔

也谈《知青》

  前些天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放的电视连续剧《知青》一集不落地看完了。刚看的时候有话想说,看完之后反倒不想再说什么了。

  多少年来,我的很多从风雨中走过来知青战友们,永远淡化不了一生中那段最为奇特的痛苦的记忆。我之所以用了“最为奇特”来形容,是因为实在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汇来描述那段叫人刻心铭骨的日子。它给一代知青带来伤害甚至是灾难不仅仅改变了他们本人的命运,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上代、下代甚至第三第四代。

  以前我曾想当然地认为,梁晓声也是知青,他不可能不知道当年知青那种灵与肉的挣扎,血与火的磨砺,失落与迷茫的彷徨,贫穷与困苦的窘迫。现在我终于知道了,任何当年也是知青后来成为凤毛麟角的成功人士们,无论是梁晓声叶辛们还是姜昆敬一丹们,在几十年之后都不可能真实地感受到,或者是不愿真实地面对中国最平凡、最普通、最多数的那群知青。当年那场荒唐的磨难之后,这些最多数的知青们后来人生道路被彻底改变了。他们在回城之后错过了人生最佳的学习和就业年龄,一直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他们没有情绪去讨论那些“青春无悔”的豪言壮语,他们虽然也和梁晓声们一样“将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边疆的浪漫情怀”,但是他们回城之后遭受到就业、下岗、失业的困惑,遭受到没文化的歧视,遭受到大龄婚娶的尴尬……他们为了生计奔波之余只好把自己未竟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后代身上,以至于他们的后代或多或少地在某种不公平的环境中长大。

  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知青》送给我们一首歌:绚丽的青春之桨,/划出人生的层叠波澜。/一代人的追忆,/荡涤难以平静的心田。/难忘那苍茫岁月,/呐喊着温暖的春天。/磨练伴随着无怨无悔,/展开人生的风帆。/我们曾经用身躯亲吻精神的花瓣,/我们曾经用心灵编织理想的花环。/我们曾经用微笑面对命运的挑战。/我们曾经用歌声唱响美好的期盼。”

  我读不懂这些好听的歌词中那些似是而非的含义,以我粗浅的理解,那就是“我受累了吃苦了,但是我累得值得苦的其所,我不后悔”,或者再用一遍那个熟悉又熟悉、虚伪又虚伪的俗不可耐的词就是“青春无悔”。

  说起知青话题,忽然发现我不是不想说,而真的是没有勇气再去讨论那段在苦难和饥饿中也曾有过的快乐和期盼。忽然想起福建莆田那位曾经勇敢的“告御状”后又被打成反革命份子的小学教师李庆霖,那时我用心去感谢他。是他唤起了那位天神的人性,发出了:“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的最高指示,数以千万知青和家长在“容当统筹解决”中看到一丝曙光,少许缓解了他们的窘困。

  电视剧《知青》中树立的知青形象在网友中颇有争议,我个人认为没有讨论的价值和必要。象赵曙光那样的高大全形象我不敢说现实中没有,即便是有也属于非常极端的个体,他代表不了广大知青。即便他不“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转身教育了贫下中农;即便他看出了“这个国家病了”(笑),带领贫下中农战天斗地并和“病”了的政府作斗争;即便他有了早期“土地联产承包制”的思想(二笑);即便他以高中的文化水平能把农民废弃的拖拉机(不添加任何配件,因为穷得连清洗零件的汽油都买不起)修好(三笑)。这个在政治上、思想上、才能上都属于超级人才的知青形象后来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唤醒了四人帮在陕北坡底村所在公社代理人的良知(笑不出来了)。

  算了,不想说那个电视剧了,就此打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随拍荷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