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阳王府山

(2012-03-20 10:16:25)
标签:

南阳

王府山

春节

旅游小记

半瓶水

分类: 游记/照片

南阳王府山

2012年的春节我又一次来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的王府山。这座据说是全国八大人工假山之最的王府山被春节休假又没地方去的人们围得热闹非凡。看着这座苍老而又瘦骨嶙峋假山在潮水般的人群的踩踏中显得那样无助,我没有勇气在拥挤的人流中登上顶峰。我相信王府山在其六百余年的历史中不曾经受过这种闹腾,也许是因为这天对游人免费开放。但是王府山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一直那么恬静甚至是孤独,它在某一个阶段就是人们眼中的一堆没用的石头,人们可以随意在它的身上把他们认为有用又能方便取走的石头搬走,顽童们可以肆意在它的身上爬上爬下。在它历尽沧桑之后的今天,终于被人们开发修缮并开始作为景点向游人售票,而这些在它身边长大的人们之前从它身旁走过甚至都没回头望上一眼,现在它周围忽然建起了围墙,人们也就忽然想起以前竟然没有细细看看它。在它身边长大而被隔离在它的围墙之外,这让南阳人愤愤不平,所以在免费开放的这个日子,大家能来的都来了,人们已经顾不得它的苍老羸弱,谁都为能把它踩在脚下而兴奋不已。

王府山是座中国特有艺术的太湖石假山,其险峻秀拔,玲珑怪奇,远观近玩,皆有情趣。据有关资料: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封其第二十三子朱桱为唐王,藩南阳。当时朱桎只有5岁。在他还没有就藩前,朝廷就在南阳大兴土木,营造唐王府。《明嘉靖南阳府志》载:唐王府后有石山,名日王府山它是王府花园中的主要建筑。据民间传说,这些石头都是从2000里外的江苏太湖运来的,人抬牛拉,历时数年。山呈圆锥形,除主峰外,另有四个支峰,取五峰并峙四峰拱朝之意。支峰下边有奇巧的洞窟,洞窟之间,崎岖贯通,一步一景。穿洞走穴,爬60道台阶,螺旋而上,可达主峰山顶。山顶有亭,凭栏可鸟瞰全城,也可远眺九架孤山,紫、塔、独、蒲(皆山名),皆历历在目。

明末清初以后,王府山屡遭破坏。康熙年问《重修卧龙岗诸葛庐记》载:城之西北隅,为前唐藩旧址,有石山尚存,荒烟蔓草中,拆取什一,驾牛车而适其所按此记载,现卧龙岗武侯祠宁远楼前的假山梁父岩和抱膝石,即是王府山之遗物了。到了民国年间,更没人把王府山当做全民的财富,而把它视为无主之山,许多豪富和雅士都去扒取山上的太湖石,运回去装点自己的宅院。至今南阳一些旧官署、老学校及民间大宅之中,仍可发现玲珑剔透的太湖石,都是那时从王府山扒来的。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破坏更加严重。1941年春,日本数十架飞机轰炸南阳,许多居民跑到王府山,钻进山洞里躲藏。中午时分,一颗炸弹落到山上,东侧山体垮塌,洞中居民均被炸死。文革中又一次遭到破坏,洞中神像被砸,登山石阶、山顶亭子皆损坏。

当年那些形态各异的石头从太湖湖底捞上来被安放堆积成王府山的时候,一个王者贵族的风月之地,当然也曾是一个流浪乞丐遮挡风寒的地方,就这样在日月更替的跌宕起伏中见证了硝烟弥漫、动人心魄的沧桑历史。

 

南阳王府山
    王府山高18m,底部直径21m,周长66m,占地面积约346m2。古时是南阳城之制高,亦为南阳王府建筑群空间轴线之镇。


 

南阳王府山

明代是我国假山艺术丰腴时期,其赏石文化秉承宋之精髓,又因叠石技艺的职业化而更成章法。所谓瘦、漏、皴、透的叠山手法及对形、色、质、纹的观赏要求,在王府山大多有一定表现。王府山的艺术特点可归结为险、拙、奇、空、皴、透6点。

南阳王府山

王府山下部虽有一定损坏,但总体是以中峰为核心,四角崎立4个小峰。依山腹4个不同标高层次的石洞可将假山分成5级,并呈圆锥状依次递减。山体内设暗道洞窟,外修盘山石阶直达山顶。山顶面积约有10m2,并建有一亭,曰接天亭”。

南阳王府山

王府山曾是历代唐王的嘹望台。据传当年唐王站在王府山之顶,看到城中谁家娶亲,就把新娘抢来,先睡三晚再放还。南阳人为了夺回初夜权,就改在夜里娶亲,而且不放鞭炮,不吹唢呐,像偷的一般。此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


                 相关链接:重读南阳王府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