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店日志(十七)----关羽庙后遇英雄
由于还没找到可以顶班的员工,为了不影响白天营业,我起了个大早去买菜。初春的寒风还很刺骨,刚刚把车后面的竹篓子装满推车走了两步,感觉到哪里不对劲,车轮咯噔咯噔响,路面突然高低不平起来,检查了一下,发现车前轮被扎了。
知道早晨的时间紧,心急火燎地到处打听哪里有修车的,那个卖蘑菇的汉子告诉我说:“关羽庙后门有修车的。”
“可是,我不知道关羽庙的后门在哪里。”我每天都在关羽庙的前门经过。
那汉子奇怪地看我一眼,用手指了指菜市场旁边的一条小路说:“从这里出去。”
我说:“这么早,天又不好,修车的能出来吗?”
汉子说:“那就不知道了,要是天好,一般他就在那里。”
电动车扎了轮子又装满东西推着比骑着要重得多,我忐忑着一边走一边默默祈祷千万能找到那修车的。
从小路出去,一眼看见了关羽庙的后门,那位“忠义仁勇”的化身、被后代百姓誉为“武圣人”的关羽的头颅就埋在这里。庙门旁的路边,寒风中一位修车人正在整理那些凌乱的修车工具。
我看这些装备的样子多是修自行车的,看了看左右再无旁人,只好推车过去:“我这车胎扎了,能修么?”
修车人抬起头,我才发现这是一位老者,须发皆白,但是脸膛红润有光,声音洪亮:“咱就是干这的,咋不能修啊。”
“哦,我的意思是我这是电动车,我吃不准这车内胎区别大不。”
“没有区别,都是烂窟窿补洞。”
这时远远那个补鞋的人可能是因为闲极无聊,也过来凑热闹:“人家补车几十年了,补得绚着哩(本地方言,漂亮,好的意思)。”
“那给我补补吧,我把东西卸下来吧。”我想起来补自行车轮子要把车子倒过来放。
“不用。”老者一边说,一边拿个小凳子在车子中部把车前轮给支了起来。
我说:“这要多少时间,我时间紧。”
“也就是几分钟,快着哩。”修鞋人说。
老者把车内胎扒出来,打了气,找到了漏洞开始找旧轮胎剪补丁。我在市区补车胎看到的多是用的成品补丁,看着他拿剪刀把补丁修的又窄又小,心中不放心,就说:“这会不会小了些?”
老者不悦道:“我干活你别指挥!”
我吃了一惊,一个修车人,说话这么牛气?旁边的修鞋人打圆场说:“你是不知道,老头倔着哩,人家活儿干得好啊,俺们这一片都知道哩。”
老者听到这话,忽然兴奋起来,一边补车一边说:“不行了,老了。当年打知青的时候我一个人打倒一大片。”
“打知青?”因为自己也是知青,听到知青就感了兴趣。
“是呀。知青偷鸡摸狗,到处做坏事,和村上人闹起来了,没人敢惹,把我叫了去,我一个人打倒了十七个知青,从此我们这里才太平了。”
切!当年的确有许多知青和地方上闹矛盾,打架,偷村民的狗和鸡杀了吃。当年男孩子流行穿红背心,据说,有人家的小孩哭了,那家女人吓唬说:“快看,红背心来了!小孩就吓得立刻不哭了。”这些在当年我亲身感受过,但是,除了社会原因之外,绝大多数知青是好的,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但是在几十年以后听到人家这么议论知青,自己听了心里还是不舒服。
我说:“怎么知青到你们那里都学坏了呢,我们这里的知青好得很呢。”
老者抬头看我一眼说:“你知道知青?”
我说:“我自己就是知青。”
老者尴尬的嘿嘿两声说:“我年轻的时候有劲儿的很,一顿吃十几个蒸馍。(蒸馍—馒头,农村的蒸馍比市场上的馒头要大得多。)没人敢惹我。”
我看着老者补好了车开始给车打气,一般人都是站着用脚踩着气筒弯着腰俩手打,老者好像懒得站起来,就那么坐在小凳子上用一只脚踩着气筒,一只手呼哧呼哧打气,看得我目瞪口呆。忽然就想起如果这位老者生在乱世,相必也是腰佩青龙偃月刀,或者手提丈八蛇矛!?此老者,虽不是‘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却也是‘面如重枣,唇若涂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都说是洛阳龙门一带民风彪野,今天终见一斑。
辞别修车人,轻身上车,这补丁真也不小。
小吃店日志(十六)---小吃店今天开业了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