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纪实连载父亲陈谢大军强渡黄河 |
分类: 纪实系列 |
父亲(九)
1947年夏季,中共高层通过慎重研究,决定刘邓、陈赓、陈粟大军布成“品”字阵势,互为犄角,向敌人展开大规模进攻。派陈赓兵团南渡黄河,由晋南挺进豫西,依托伏牛山作战。陈赓主持制定“豫西牵牛”计划,决定寻机歼灭国民党李铁军兵团,以有力地配合挺进中原野战军主力作战。
1947年8月,陈谢集团共8万人,悄悄向黄河沿岸秘密开进,积极准备渡河作战。黄河水势突然猛涨,大军选定了在洛阳、陕县、灵宝、潼关一带强渡黄河,因为这一带黄河两岸都是山地,又有群众基础。多年之后父亲给我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还能把渡河经过的地点说的十分清楚,我查阅地图之后对不得不对父亲的记忆由衷地佩服。
父亲讲,那时候黄河正在涨水,水大啊,滔滔滚滚的。大家都被眼前这么大的黄水惊呆了。同志们做着充分的准备,一些国民党军队溃退遗留下来的船,还有征集起来一些商船,一些老百姓的民用船,更多是部队自己伐树制作的小木船。浩浩荡荡的,父亲过河坐的是民用木船,南岸已经有先头部队强渡占领成功了,掩护大部队顺利强渡。
强渡黄河以后,部队一边追击南岸敌人,一边打过新安,渑池,乘胜占领了陇海线。是夜,父亲和战友们在铁路沿线驻扎,父亲说,大家很多人都没见过火车,但是打仗,火车都不通了,大家都在做进攻洛阳的备战工作。正当部队在离洛阳30里的地方停下来作战斗准备的时候,上面忽然来了指示:停止进攻洛阳,改往西走。
后来我自己查阅了解了一下当时的战况:陈赓兵团神速突破天险黄河,出其不意地挺进豫西,使蒋介石措手不及。 正当他穷于应付刘邓大军的时候,他怎么也没料到陈赓兵团又从侧背杀进一刀。蒋介石一面惊慌地将西援的军队同洛阳地区的部队共8个旅的兵力,组成第5兵团,由李铁军指挥;一面将分布在陕县的4个半旅的兵力,组成陕东兵团,由西安绥署陕北指挥官谢甫三指挥,从东西两面夹击陈谢大军。
这时毛主席下来指示:“洛阳地区敌所必争,不应使用主力;主力应向西,乘胡宗南在西面尚未完成部署之机,抢占陕县、灵宝等城,歼灭分散之敌,然后以一路出陕东南,一路出伏牛山,在豫西、陕南、鄂北建立根据地。”
这样才有了父亲叙述的向西行的战略转移,这也是绕开敌人主力,向敌人放的一条钓饵。
父亲给我讲述强渡黄河这段经历那年是80岁,是在我的要求下回忆的,讲的很概括很粗略,但是,后来我查了地图又了解了一些陈谢大军强渡黄河的历史,发现经过了半个多世纪,那些强渡黄河的场面和过河以后的行军路线仍然那么清晰地留在父亲的脑海中。随着年龄的逐渐衰老,父亲淡漠了很多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甚至变得不近人情和偏执,但是,父亲永远清晰着他年轻时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永远清晰着他从山西到河南路程的山山水水。在我们家几十年的生活语言中有一个固定的用词“过河”。我家的三位长辈(我父亲,母亲,外婆)的语言里都常常会出现“过河’这个特指的专用语,比如外婆会说:“这是你爸过河前爱吃的…”,母亲会说“这还是你爸过河带过来的…”,父亲会说:“过河以后就再没…”等等这样的话。我知道,“过河”是父亲人生中的里程碑,它类似于现今的孩子们走出家门上大学或者工作。
哦,那条河,那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条在南岸敌人炮火中波浪翻滚奔流澎湃喜怒无常的横在两军阵前的浩浩天险,在父亲坐着一艘渔民的小木船从它坚冷的怀抱里穿过之后,父亲就彻底地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晋南家乡,离开了以后几十年都让他魂牵梦索的太行山区。如今已经迟暮的父亲,由于听力不好又拒绝使用助听器,已经极少与外界交流,他那退化迟钝的大脑中只留下了他生死不忘的晋南山区,他那固守一生的爱只愿意留给如今仍在山西老家的兰姐。我多次劝说也是已经暮年的脑子退化了的母亲,理解父亲吧,尽管父亲在“河”这边生活了已经整整六十年,但是,父亲的心永远有“河”那边的一半,六十年的这一半已经占用的太多,暮年之后父亲的人虽然留在了“河”这边,但是父亲的心已经全部回到了“河”那边。
(待续)
前一篇:感谢朋友--和博友们的诗
后一篇:和大刚,七仙岭下散淡人的诗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