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船室里租图书
(2017-01-06 14:55:19)
标签:
候船室里租图书龚成通杂忆 |
分类: 山路水桥又一程 |
1953年春节我第一次来上海玩,一周后回崇明时在十六铺大达码头等轮船。
让我记忆最深刻是候船室虽不是很大,却有一个出租小人书的摊位,100元钱(当时的旧币,相当于现在的1分钱,下同)租一本,另付一定的押金,还书时摊主将押金全额退回租书者。
离开船时间尚早,我就在书摊上一叠开本较大的书堆里找到了一本家里及学校里都从没见过的《科学画报》,摊主指着封底要我注意,原来上面赫然盖着“收押金两千元”的红印章。赶紧去奶奶那里讨了钱付了租金押金后就躲在候船室一个角落里津津有味地读开了。
这虽然是一本破旧不堪的杂志,但是她跟我家的“藏书”及学校图书室书架上的小人书不一样,科普知识内容丰富多彩,科幻小说情节引人入胜,插图也充满了幽情雅趣,让我看得如痴如醉爱不释手。
读了大致半个多小时后,汽笛声骤然响起,人们都开始上船了,我加快翻页速度想多看几页。可一会儿汽笛已经鸣叫第二遍了,汽笛二鸣意味着轮船即将开航了。我虽然一目十行地快速扫描,还是来不及把它全部看完。于是我果断决定:书,我就不还了;押金,我也不要了。就这样,2100元把书给“买断”了,急匆匆上船,刚好汽笛三鸣,轮船起锚离开码头了。
在船上自然被奶奶教训了一顿“花那么多钱,真是越大越不懂事了”,幸好我奶奶对我“看闲书”有相当高的容忍度,只是叹曰:“哎,一家老老少少都一个样(指我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喜欢看闲书)。”
后来,我把这本没有几幅图画的“画报”带到了学校里,在我所在的五年级甲班里让同学们大家带回家去阅读,五六十位传阅者中还包括了我的好几位老师,说不定还有些识几个字的家长也成为了这本画报的读者。
老师虽然在晨会上对我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作了充分的褒扬肯定,但是大队部图书室最终还是没有接受我订阅《科学画报》的建议。
总之我觉得自己2100元买下这本书蛮划算,自然就想到那个小人书的摊主,他是不是亏了?
直到后来1960年我来上海读大学,在福州路旧书店里用一元钱买到了一捆12本《科学画报》旧杂志,才知那个小人书摊主当年其实没亏。
直到今天我还订阅着《科学画报》杂志,虽然已经找不回当年租书读时的那种美妙的感觉了,但是六十多年前萌发的《科学画报》情缘是永远也无法了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