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老大》,一部足以“压舵”的好戏。

标签:
话剧《老大》一部足以压舵的好戏新民晚报 |
前天发了一篇话剧《老大》令人震撼的舞美效果,其中引了一段新华网的网评话剧《老大》上海首演
被指舞美震撼故事不足-新华网,本博博主在同时发表的评注里就声明“我不这么认为”。刚才看了新民晚报的如下报道,觉得此报道对话剧《老大》的评价比较公平,特转载纪录如下。
一部足以“压舵”的好戏
京沪专家研讨话剧《老大》给予高度评价
新民晚报2014-07-01A15版 记者/朱光
国际化大都市,需要有与之匹配的重量级艺术作品。有分量的戏剧,也许起初未见得票房丰盈,但是能“压舵”,令人反思人与天地、自然、环境如何相处等终极命题。日前上演的话剧《老大》就是这么一部作品。该剧研讨会昨天在话剧艺术中心举行,京沪两地业内人士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诚挚鼓励。
形式凸显表现主义
该剧通过一个船老大的历程,反思经济大变革的浪潮下丢失的关于文化的、道德的、传统的、精神的财富。沿海渔村逐渐消失的同时,老人对海愈发依恋,而下一代则忙着不断开发小岛。父辈与子孙、自然与经济、人类与环境等命题,在剧中均通过各种象征体现。该剧编剧喻荣军表示,“在戏中,船老大冯国良是一个象征,大黄鱼也是一个象征,渔民与海、人与鱼的相处还是一个象征……”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马也认为,这出充满象征意味,兼具城市与乡村情怀的寓言,是近来难得一见的表现主义戏剧:“这出戏并不是通过所谓现实主义手法,来制造外在情感使人撕心裂肺,泪涕横流的。它探讨了灵魂的归宿,对我的震撼,也是更为高原、深邃的灵魂的震撼。”
乡愁就是生命的呼吸
华师大副教授梁超群认为,该剧的张力,在于生产和生命、生活和资本之间的角力,编剧喻荣军和导演查明哲,看到资本对我们生活的控制,在这里面是怎么呼吸:“一句话,乡愁是生命的呼吸。哪种呼吸不是为了生命?不是的。有很多呼吸是为了生产。我们大多数人的呼吸实际是为了生产。”他对剧中大黄鱼的提问还不满足:“黄鱼问的问题都太温柔了,大黄鱼问出人类无法回答的问题,这部戏的力量就更强大了。”交大教师杨子也认为该剧令人反思:“城镇化运动到底是让乡愁消灭了还是让乡愁更美好?”
杨绍林表示,该剧的本质,探讨的是“家园的寻找”、“灵魂的安放”。
城市需要重头戏“压舵”
全国剧协副主席、编剧罗怀臻认为,“《老大》很可能是以已故戏剧家黄佐临为代表的,写意戏剧和民族戏剧的回归。”这样的戏剧理念,在舞台上已经多年不见。因此,该剧在艺术血脉上,是“正宗的上海招牌”。他觉得当代话剧的两极发展比较饱满,一极就是越来越有人性力量的主旋律话剧,另一极是市场戏剧。可真正为人生戏剧、艺术戏剧,真正意义上的陶冶性灵,尤其是站在文化理想上,为当代人的生存处境着想这样的戏剧,少之又少。
罗怀臻和导演李建平都表示,城市,需要这样的重头戏来“压舵”:“我觉得城市里需要有这样重量级的作品不断出现,否则就会变成经济上沉甸甸,文化上轻飘飘。”
本报记者 朱光